拉若姿堡:天地之間(1 / 2)

Chateau Laroze,法語發音la hou zi,有一個中文名為“拉若姿堡”,是把法文用中文拚音去發音而翻譯出來的音譯,效果確實不錯,風姿綽約的名字。酒莊是右岸聖埃美隆(St.Emillion)的列級莊(Grand Cru Classé),有著漂亮的莊園和優質的酒品。

五代人的酒農家庭

始建於1882年左右的酒莊也已經有了一些曆史,那是一個酒農家庭五代人細細膩膩的傳承。

先是那年聖埃美隆的酒農喬治斯·徹奇(Georges Gurchy)夫婦買下了3塊小小的土地建立了一個15公頃的葡萄產地,兩年以後這對夫婦又修建了帶酒窖和生產車間的城堡——自此拉若姿堡頗具雛形。

徹奇夫婦的酒莊由兒子傳到了孫女安德莉(Andrée),這姑娘嫁到了梅斯蘭(Meslin)醫生家,之後她的兒子喬治斯(Georges)掌管酒莊40年:這兩代人的努力使拉若姿堡在聖埃美隆1955分級時取得了列級莊的資格。

1990年,老梅斯蘭退休,兒子蓋·梅斯蘭(Guy Meslin)掌管酒莊至今。

我喜歡這一個家庭五代人的故事,隻是勤勤懇懇的酒農,簡簡單單,少去浮華,與酒莊常年的10個工作人員,在聖埃美隆這片30公頃的天地間生活——我突然間就理解了Laroze在各種宣傳時都用的一句話:“Le Ciel, La Terre, Laroze”(“天空,土地,Laroze”)——拉若姿堡是綻放在天地間孕育著葡萄酒的生命,無他。

天地間的精心耕耘

2010年大概會是法國葡萄酒行業的一個Bio年,一個綠色食品的年份。年初的行業雜誌上就在首頁裏玩著文字遊戲,大大的標題就是一個詞:Biotiful,把法文的綠色食品Bio,換在英文的beautiful前,發音恰恰還是一樣——於是我們更加期待更多漂亮的Bio酒品。

而在此番Bio熱之前,拉若姿堡便已經在自己的土地上綠色循環,用天然堆肥,不用化學肥料,不用化學除莠劑,美麗恰如“Biotiful”。聖埃美隆的酒莊呢,都是小小的,他們隻是把綠色、天然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無關乎外界風雲變幻,Bio熱或不熱:讓我想起了“世外桃源”這個詞,怪不得聖埃美隆屢屢被選入諸如“全世界最該去旅遊的葡萄酒產地”之類的評比名單,人們都向往桃花源。

拉若姿堡位於聖埃美隆山腳下,有著上為矽土下為黏土的土質。矽土會帶來細膩和優雅的酒質,而黏土則是帶來有力的結構。所以我們可以期待在這片土地上產出的 Chateau Laroze,把力度、優雅和細膩融洽地融入自己的酒品。

27公頃的土地上種植了平均年齡20年的美樂(Merlot)68%, 品麗珠(26%)和赤霞珠(6%),從葡萄品種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其和左岸明顯的區別,多了些葡萄品種中母儀天下的皇後——美樂,少了很多威嚴持國的皇帝——赤霞珠,所以在右岸,我們期待更加溫柔細膩但也不乏結構的作品。

在田間,植株密度是拉若姿堡另一個可圈可點的特點。酒莊一直在原有的葡萄地裏種植新的植株,直到密度達到每公頃一萬株,遠遠超出了聖埃美隆酒莊的平均密度。這裏的哲學是:密度越大,每株葡萄藤的葡萄產量就會越少,每個葡萄也會越小,香氣單寧果汁也會越集中,最後釀出來的酒就會愈加濃鬱,同樣保持著自然的雅致。在品嚐時我早已發現濃鬱是Laroze酒品的一個明顯優點,植株密度的貢獻大概不可抹去。

自然是手工采摘,收獲的季節裏,摘葡萄的工人和搬運葡萄的工人,拿著植剪、背著背筐穿梭在葡萄行間,把采摘的葡萄送到分揀台。完美無缺的葡萄、輕微擠破的葡萄和壓碎的葡萄會被3次嚴格的機器和人工篩選挑出,分開發酵:香氣和單寧都存在於葡萄皮中,擠破皮的葡萄有失去潛在香氣的危險。拉若姿堡於2002年投資安裝了非常先進的分揀設備,讓分揀過程更加準確,這個投資算是聖埃美隆酒莊中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