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機會成本——魚與熊掌不可兼得(1 / 1)

在經濟學中,我們把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失去的東西稱為機會成本。選擇魚就必須放棄熊掌,放棄的熊掌就是得到魚的機會成本。經濟學家常說“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就是指任何選擇行為都存在著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因選擇行為而產生的成本,也稱為選擇成本。可見,機會成本決定著人們某種選擇的方向。

機會成本廣泛存在於任何個人、企業、政府的決策過程之中。在運用機會成本進行決策選擇時,應該堅持機會成本最小的原則,以實現經濟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在日常的經濟活動中,人們較少考慮機會成本,事實上,僅有投入產出分析是不夠的。比如,一塊耕地種植小麥的投資是5000元,收入是8000元,從投入產出角度分析,淨收益3000元,該投資是可行的。但如果這塊地被用於另一項投資,可得淨收益4000元,那麼用機會成本標準分析,種小麥的土地利用是無效的,因為這種投資使這塊土地資源淨損失了1000元,損失就是資源配置的損失。在經濟活動中,對每一種資源的使用,都應該選擇最有效率的用途替代其他用途,爭取獲得較大的資源配置利潤。

用投入產出分析法計算出來的會計利潤,可以從節約投入、增加產出的日常經營過程中獲得,但資源配置利潤隻能從資源的最優配置中獲得。

對於個人而言,機會成本往往是我們做出一項決策時所要放棄的東西,而且常常要比我們預想中的多。以讀研究生為例,現在的學校普遍收費過高,那麼,你一年的學費、生活費和書本費之和是不是就是入學成本呢?當然不是,還不僅僅是這些。機會成本還必須包括你用於學習的時間的機會成本。如果你將學習時間用於工作,你定會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隻是你不得不放棄了。這樣,我們就會發現讀研的機會成本實際上就是“實際的花銷”再加上“放棄的收入”。如果你在讀研之前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我們就會發現你讀研的機會成本將會變得更大。

企業和政府在進行決策時,同樣會遇到機會成本的問題。比如在某個山區,既有秀麗如畫的風景,又有豐富的大理石礦。為了發展當地經濟,政府有兩個策略可以選擇:一是建設旅遊區,但是要保護環境;二是大舉開發石材,但要犧牲環境。由此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支持大力開發大理石的人認為,這裏高價值的石礦可以立竿見影地提升當地經濟水平。然而,與之相對應的機會成本卻可能會非常高。因為如果石礦開采導致了環境破壞,旅遊區建設就會夭折,這種機會成本是難以估量的。此刻,大理石礦的價值和旅遊區的價值同樣真實。

有些機會成本是可以用貨幣進行衡量的。比如,要在某塊土地上發展養殖業,在建立養豬場還是養雞場之間進行選擇,由於二者隻能擇其一,如果選擇養豬就不能選擇養雞,養豬的機會成本是放棄養雞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可以根據對市場的預期大體計算出機會成本的數額,從而做出選擇。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的一生中會麵臨很多的選擇,有選擇就需要計算機會成本,因此,這是一個對於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經濟學概念。所以,在作出決策前,我們一定要好好計算一下機會成本,再做出相應的行動,盡可能使自己獲得最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