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內卷化效應:你為什麼總是原地踏步(1 / 2)

大家知道,爪哇是印度尼西亞第四大島,南臨印度洋,北麵爪哇海,人口稠密,風光旖旎,首都雅加達即位於此。作為世界著名旅遊區,天南海北的遊客紛紛慕名而來。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末,一位美國人類文化學家利福德·蓋爾茨在此長住,卻一直無意於如畫風景,而是潛心於當地的水稻生產。刀鐮犁耙,種鋤收割,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爪哇島的原生態農業在維護了一派自然景色的同時,卻長期陷入到簡單重複、沒有進步的狀態。蓋爾茨將這種現象冠名為“內卷化”,隨後這一概念便被廣泛引入到政治、經濟之中。

“內卷化”是指一個社會既無突變式的發展,也無漸進式的增長,長期以來,隻是在一個層麵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複。大到一個社會,小至一個自我,一旦陷入內卷化狀態,即是身陷泥沼,無力前進。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可以見到這類事情。一凡在一家小有名氣的公司做助理已經五六年了,公司不斷引進新的員工,身邊同事也一個個升遷,而他仍然做助理,原地徘徊,每天重複著同樣的工作,職業生涯沒有絲毫轉機。老張,“技工”一做十五年,同輩之人已升任高工和主管,自己卻還隻是個普通技工,心境抑鬱。老周,二十年少時,一部著作名揚四海,被公認前程似錦,然而二十載光陰荏苒,創作水平再不見長,毫無建樹,甚至開始考慮改行……麵對這些屢見不鮮的“內卷化”現象,人們不禁要問:他們為何停步不前?是天賦欠缺,勤奮不夠,還是運氣遲遲沒有垂青?

分析個人的內卷化情況,根本出發點即在於其態度。人們常說,信念決定命運。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這一生隻能如此,那麼命運基本也就不會再有改變,生活就此充滿自怨自艾;如果相信自己還能有一番作為,並付諸行動,那麼便可能大有收獲。像運動員所說的,“拚搏不一定會得到,不拚搏一定會得不到”。如果上麵提及的“助理”一凡認定此生隻適合這一職位,那麼他升遷的動力將消失殆盡,前途也將不作他想,一直自我重複,也不可能有新的進步。

上麵提及的一凡、老張、老周,都為現狀不滿,都為前途沉鬱,其心氣還在,這時就要分析個人內卷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即個人能力。一般說來,它包括“專業”和“處世”兩個方麵,二者相輔相成。能力為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處世能力可以讓專業能力如虎添翼。但是若隻重專業而不顧人際,將難以找到用武之地;隻重處世而無一技之長,終究會成為空中樓閣。隻有兩者結合,個人才華才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上麵提到的老張,“技工”一做十五年,可能是他上進不夠,專業能力沒有提高,也可能是不會處理人際關係,導致技術性更強的工作難以插手,種種原因使得他失去了評定職稱的機會。

推廣開來,夢想有所作為的人比比皆是,然而大多隻是空想家,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處於“內卷化效應”當中。想想看,在現實生活,哪個單位的一把手不是熟練業務又同時精於世故呢?一個人早上出門,必照鏡子以正衣冠,然而晚上歸來,可否想到再照鏡子以正心靈呢?這麵鏡子就是人的思想觀念。千百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國農民代代繁衍,生活卻不見大的改變,而更要命的是,人們身處其中卻渾然不覺。多年前,中央電視台記者去陝北,偶然間采訪一個在黃土高原上放羊的男孩,便有了這樣一段“經典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