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與機會成本
有一個男人走到一家金店,要在一枚金戒指上刻上“我愛你一生一世”。金店老板問:“先生,何不在這枚戒指上刻上心愛的人的名字?這樣豈不更有紀念意義?”這個男人回答說:“不。要是我們分手了呢,豈不又得重新刻名字?還是一句通用的話比較好。”金店老板驚訝地問道:“先生您是商人?”答曰:“我是一個經濟學家。”
哦,這又是一個戲謔經濟學家的笑話。編造這個笑話的人其實並沒有完全了解經濟學家;沒有什麼經濟學家會這樣做,而且越是懂得經濟學的人越不會這樣做。(越是懂得經濟學的人越不會這樣做的原因在於,他們更懂得“行勝於言”這個道理。在博弈論中,有一個術語叫“承諾行動”,它指的是為了讓別人相信自己,隻靠嘴巴說說是不行的,必須要有實際行動限製自己的行動空間。具體到這枚戒指的問題上,刻上一句簡單的“我愛你一生一世”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它沒有限製受贈方的任何行動空間;但是,如果在“我愛你一生一世”之前,刻上了對方的名字,那麼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受贈方的行動空間,即他很難把這枚戒指再用於贈送其他人,所以加上戒指受贈方的名字,就是一個有意義的承諾行動。如果笑話中那人真的是經濟學家,他應該不會不懂得“承諾行動”。)這裏給大家講這個笑話,是因為這個笑話某種程度上還反映了經濟學家的又一重要思維模式:他們看重得到了什麼,卻更看重為了得到而放棄了什麼。
選擇,在另一個意義上也就是放棄。隻有在備選項唯一的情形下,才不會有任何放棄,因為這個人已經別無選擇,隻有一條道路可走。但這樣的“不得不”式的選擇,又如何能稱為“選擇”呢,它被稱做“被強迫”倒更合適。個人的行為一旦是出於“被強迫”而采取的,那是不會讓人感到幸福的。是的,人生的幸福來自人們還能有所選擇!但在眾多的可選擇路徑中,選擇其中之一,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走上其他路徑的機會。在這個意義上,選擇確實就意味著放棄。
為了選擇而放棄的一切東西,我們稱之為機會成本。這是一個很恰當的術語,顧名思義,就是選擇某個東西的同時我們就放棄了選擇其他東西的機會,而這些機會是有代價的。要說清這個道理的最好方法還是舉例子。
生活中的諸多選擇與機會成本
在這個世界上,需要人們做出選擇的場合可謂無處不在。比如現在這個時刻,你可能正在權衡要不要購買這本書。你可以選擇買下它,它完全可能給你帶來閱讀的收獲,但卻要你付出口袋中的Money;你也可以選擇不買它,那你節約下來的Money就可以用於滿足其他的需要(比如買一件小飾品送戀人)。那麼,這裏的書和小飾品就互為機會成本,因為無論你選擇哪一樣你都喪失了選擇另一個的機會,而這些機會本身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