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如果一個個體的行為不僅影響他本人的利益,同時也影響周圍其他人的利益,那麼,我們就將這個環境稱之為“策略性環境”。在這個環境中,我們要將環境中所有個體用策略性的眼光加以考慮,然後采取策略性行動。博弈論就是對策略性環境進行理論分析的工具。
蘇代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外交家,為保衛燕國,他去遊說正要準備攻打燕國的趙惠文王。蘇代對趙惠文王是這樣說的:“我在來貴國的路上,看到這樣一件事情。在河灘上,一個河蚌正在悠閑地曬著太陽。這時候有一隻鷸鳥發現了它,便用嘴伸進張開的殼裏要啄食河蚌的肉,受驚的河蚌急忙並起兩殼夾住鷸的嘴。鷸鳥絲毫沒有放棄的意思,死活也不肯鬆開自己的嘴。河蚌為了保住性命,隻好拚命閉緊自己的殼。就這樣,它們倆誰也不肯讓一步,最終都累得筋疲力竭,無法動彈。這時,漁夫出現了,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都捉了去。今天,燕趙兩國如果兵戎相見,最終雙方的軍民都落得疲憊不堪。到那時,像漁夫一樣撿便宜的,就是一直對燕趙兩國虎視眈眈的強秦了。”
在經濟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觀察對手的行動之後,再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去商場買衣服。商場已經把衣服擺好並定好了價格,而買與不買的決定權完全在於我們自己。然而在市場上,並不是隻有這家商場才有權利去決定賣什麼,賣多少錢。在電子商務中,即使是非常普通的個體也能成為賣主,決定自己商品的價格和種類。
在我們決定自己的行為後,要把對手放在策略性環境之中,然後預測他在這種環境當中會對我們的行為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和決定。如果我們對於將來要發生的事情做出了準確的預測,這會對當前應采取的對策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在策略性的環境中,經濟學上考慮的是,每個人都在不停地預測將來要發生的事情,並盡可能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
現在我們回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上。我們可以整理一下,看看應該怎樣去合理運用這種策略性的預測。有兩個要點:
第一,從結果開始考慮,即不是去考慮當前應該去做哪些事情,而是考慮在策略性關係的最終局勢中該如何去做,考慮完這個之後,再考慮在這之前該如何做。
我們先假設鷸鳥根本無法“預測”,也就是說鷸鳥根本就沒有想到河蚌在被啄住時還能拚命抵抗,那麼,它們倆被漁夫抓住的結局就無法避免。但實際上,鷸鳥當時應該怎樣考慮呢?它應該想到:如果我去啄河蚌,它要是反抗,雙方爭鬥起來,時間就會拖得太久,要是沒有第三者出現的話還好,如果這時候出現一個漁夫,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可惜鷸鳥並沒有考慮到這種後果,所以最終隻能讓“漁翁得利”。
假設你本來要和朋友去看電影,但單位突然有事導致你沒能去赴約。我們很難去預測這種突發事件的後果,所以無法赴約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明智的人就會想到趕緊跟朋友聯係,把事情說清楚,取消約會。凡事從結果開始考慮,可以將不該發生的事情防患於未然,這種做法就是“預測”得到充分應用的表現。
第二,不僅僅考慮自己的利害和動機,也要考慮對方的利害和動機。
我們現在假設,如果漁夫發現了鷸蚌之爭,並沒有立即去捉住它們,而是饒有興趣地觀看他們到底誰會贏,那麼鷸鳥為了取得最後的勝利,意氣風發地跟河蚌爭鬥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考慮一下漁夫的心理,毫無疑問,漁夫肯定是想要捉到這兩隻“獵物”的,所以,完全可以預測漁夫不可能有耐心觀看完這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