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咱有了錢,喝豆漿吃油條,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豆漿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
“等咱有了錢,買高檔汽車,想買奔馳買奔馳,想買寶馬買寶馬,一次買兩輛,前麵開一輛,後麵拖一輛!”
“等咱有了錢,買高級別墅,想買城裏買城裏,想買郊區買郊區,一次買兩棟,自己住一棟,養豬一棟……”
類似版本的段子曾風行一時,其實,這些不過是對財富的一種不當想象和意淫。與財富相伴隨的可能是高消費、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財富的本義絕不應當是驕奢淫逸和過分的奢靡。澳大利亞的理財教育家漢斯·雅格比就認為,財富是一種財務控製觀念,不用為錢操心隻是有錢的一個重要表現。
至於如何才能使金錢成為一種有益的激勵,答案則更為簡單——正確的精神態度。“它不是說你有多少金錢的問題,而是你對金錢的態度,要想獲得財富請先關注金錢。”雅格比說,“它沒有長在樹上,不能買來愛情,並常常被當做萬惡之源。但你必須學會掌控它並以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要學會創造致富的運氣。”
“熱愛他人並且利用金錢,絕非熱愛金錢而利用他人”,正是雅格比所倡導的金錢觀的核心。
“你目前所處的環境,這一點並不重要;至於離你夢想實現的距離,這也不重要;同樣,你自身的條件也不重要。如果你選擇突破,那麼這種種障礙都能成為成功的機遇。”一直以來,雅格比都是這樣通過父親的事例來告誡人們。
雅格比的父親和別人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從不受所處環境的限製。他的父親在14歲時就離開了學校。在當地成功商人的指導下,通過在現實社會中摸爬滾打學到了許多東西。二戰爆發後,雅格比的父親應征入伍。戰爭結束後,則定居奧地利,並在當地開始了自己的生意。兩年後,作為一名官方劃定的無家可歸者,在政府的資助下,雅格比的父親踏上了去往澳大利亞的旅程。那時,他的父親不會說英語,並且手頭也僅有兩澳元。
雖然被分在瑪魯蘭的一家采石廠,但雅格比的父親並不想在采石場工作一輩子。因此,每逢周末,他的父親都會去悉尼賣一些小東西。盡管收入十分有限,但還是設法存夠了錢,買了一輛平板貨車,並且又采購了一些貨物去賣。在定期的周末聚會中,他的父親從與其他移民交談中了解到,這些移民都希望能找點東西讀一讀。看到這一機會,於是,不久後,雅格比的父親開始做進口圖書和雜誌這個小生意,此後,又出版了一份德語報紙——這也成為後來經營其他生意的契機。他的父親憑借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和令人敬畏的堅定信念,盡管起步非常低微,但通過不懈努力終成為百萬富翁。
雅格比說,他很慶幸能有父親這樣的楷模讓他學習,通過父親的經曆,他也總結出:運氣總是為那些不安於現狀、對未來有追求的人準備的,要學會為自己創造致富的運氣,而不是坐等天上掉餡餅下來。
雅格比常常給人們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某年的一個假日,一艘豪華遊艇正駛離港口,甲板上有一群歡樂的人們,很明顯他們正翹首期盼著即將到來的一天深海垂釣之旅。然而,附近一位釣魚的老人神情疲憊地說道:“當我有錢的時候,我沒有時間。現在我徹底有時間了,可我又沒錢再像他們這樣去釣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