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消化係統腫瘤(三)(1 / 3)

服上藥14劑,納差、乏力等進一步減輕,腹脹亦大為好轉。此後,以上法加減治療,觀察至2009年底,患者身體狀況良好,腫瘤未見複發。

病例成某,男,51歲。初診:2003年7月14日。患者因胃小彎潰瘍型癌於2003年6月18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行胃2/3切除手術,術中見癌細胞浸潤及肌層,周圍淋巴結(+),術後化療1個療程。因擔心腫瘤複發,遂來我院請求中醫治療。刻診:脘腹脹滿,疼痛時作,食欲不振,胃納欠佳,惡心嘔吐,體虛乏力,口幹口渴,舌淡苔薄膩,脈細弱。

中醫辨證為手術、化療等損傷脾胃,以致脾虛氣弱,不能運化。治法:益氣健脾,行氣導滯,兼以抗癌為法。方以四君子湯為基礎,加用行氣養陰抗癌之品。藥用蓬莪術、南、北沙參、生薏苡仁各30克,潞黨參、蛇舌草、仙鶴草、佛手片、白茯芩、土茯芩各20克,蒼術、白術、廣陳皮、焦楂、曲各12克,廣木香9克。

服上藥14劑,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好轉,但時有噯氣,睡眠不佳。效不更方,原方去蒼術,再加理氣安神之品合歡皮20克、枳殼9克。繼服14劑,睡眠明顯好轉。由於患者胃大部切除,術後又行化療,久病體虛,因此一直堅持服用中藥,以鞏固療效。治療至今,胃納佳,睡眠可,未見腫瘤複發。

本例患者屬胃癌術後脾胃氣虛證。治療上錢氏注重益氣健脾、行氣除脹、健胃消食、抑製腫瘤等方法的有機結合。故餘在治療時以益氣健脾的基本方——四君子湯為基礎,加用了行氣養陰抗癌之品。方中黨參、白術、茯苓、生薏苡仁等益氣健脾;陳皮、佛手、木香等行氣導滯;更加焦楂曲以助消化;土茯苓、白花蛇舌草、莪術、仙鶴草等抗癌祛邪。諸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行氣導滯,抗癌祛邪之功,對本病尤為切合,故能取得較好療效。

(十)劉嘉湘臨證心法

劉嘉湘教授臨證胃癌之心法,中醫認為,胃癌的病機多為憂思過度、情誌不遂、飲食不節而損傷脾胃,運化失司,痰濕內生,氣結痰凝所致。病久常可因氣機鬱滯、血行失暢而致瘀血內結。脾胃損傷,宿穀不化,積而化熱,耗傷胃陰,亦可因氣鬱日久而化火傷陰。脾虛日久則可耗氣傷陽,以致脾胃陽氣虛,日久損傷腎陽,故胃癌有氣結、瘀血、熱結、食積及脾胃虛寒之證。但氣滯可出現在胃癌的任何階段,痰氣交阻大多出現在胃癌的中晚期,熱結傷陰多見於胃癌晚期。胃癌病位在胃,與脾、腎、肝密切相關。

病例李某,男,68歲。患者2002年2月出現吞咽梗阻感,伴嘔吐胃內容物及白色黏液痰涎,就診於上海某醫院。經X線鋇餐、胃鏡檢查,確診為賁門腺癌,因拒絕手術治療,2002年3月起服用中藥治療。2002年9月起,進食梗阻及嘔吐症狀逐漸加重。胃鏡複查提示:賁門處可見結節樣隆起,大小約3cm×cm,周圍黏膜浸潤。B超檢查提示:肝內多發性轉移灶。2002年10月,擬診賁門腺癌,肝轉移,收入院。刻下:飲食難下,僅能緩慢進食流質,嘔吐黏液頻繁,大便幹結,舌淡紅,苔薄膩,脈濡滑。

診斷:西醫:賁門腺癌。中醫診斷噎膈。辨證屬脾氣虧虛,痰阻氣逆。治法以健脾理氣降逆,化痰解毒散結。藥用太子參15克,旋覆花12克,代赭石(先煎)、生半夏、八月劄、菝葜、野葡萄藤、藤梨根、半枝蓮、香櫞、瓦楞子、全瓜蔞(打碎)、地龍各30克,茯苓、川石斛、製川軍各15克,枳實12克,天龍6克,生馬錢子(打碎)3克。

二診:服藥1周後,進食梗阻症狀改善,可進食半流質,未嘔吐胃內容物。服藥2周後,能進軟食,晨起泛吐少量黏液,大便轉順暢,自覺咽中幹燥,脈濡滑,苔根白膩,舌質暗淡。方用改生半夏為50克,加水蛭6克。

三診:又服上方14劑,偶吐少量黏液,體重有增,原方進退,續服上方加減4個月,病情穩定。

本例由於脾胃虛弱、痰氣交阻、胃氣上逆。患者年高體弱,脾胃虛弱,水濕運化無力,津凝為痰,濁邪留滯,阻於中焦,阻礙胃氣運行,致使胃氣上逆,出現飲食難下及嘔吐。痰濁阻於上焦,見嘔吐黏液頻繁;下焦津液虧少,見大便幹結;舌淡紅、苔薄膩、脈濡滑均為中虛氣滯之象。肝喜條達,主疏通,患者氣逆日久,最易影響至肝而出現肝轉移。因本例病機符合旋覆代赭湯主治之胃虛氣逆證,故劉氏在此經方基礎上,根據食道賁門癌的臨床特點,以扶本為主,酌情選用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理氣化瘀之品,形成治療該病的經驗方,用於臨床每每奏效。方中太子參、茯苓益氣健脾補中,使胃氣複;旋覆花、代赭石降逆下氣化痰,使氣逆平;八月劄、枸橘李理氣;枳實、全瓜蔞、製川軍通腑瀉濁,腑通氣降則嘔吐止;菝葜、野葡萄藤、藤梨根、半枝蓮清熱解毒;生半夏、生馬錢子以毒攻毒、達邪以存正;天龍、地龍、瓦楞子祛痰散結;川石斛養胃陰而不礙濕。全方虛實兼顧、攻補兼施,服用14劑即顯佳效。二診時,患者進食梗阻症狀明顯改善,可進食半流質及軟食,嘔吐黏液也減少,病機出現痰濁漸消,胃氣漸複之變化,遂加強攻邪之力,原方中加用水蛭,生半夏加量至50克,以進一步消痰濁、破瘀滯,乘勝追擊,邪退正複,故病情穩定。

病例章某,男,41歲。初診:2009年8月19日。2005年8月18日患者在浙江上虞某醫院行胃癌切除手術,術後病理示:局限潰瘍型低分化腺癌,浸潤至漿膜層。術後化療3次,因肝功能異常而停止。2008年9月27日複查cA199升高(118.2U/m1),10月6日進一步檢查,全身未見明顯異常,FD克,代謝增高。隨訪至2009年1月21日,上腹部CT示胃癌術後吻合口周圍軟組織略增厚,腹膜後多發淋巴結腫大,住腫瘤醫院行EOF方案(法瑪新+艾恒+5Fu),臨床試驗化療8次,末次化療2009年8月11日。6月12日複查血CA199繼續升高(688.2U/m1),8月14日查cA199904.5 U/ml、CA242229.4U/ml。刻下:乏力、腰部板緊不舒、納可、舌質紅、舌苔薄、脈細。中醫辨證屬脾腎兩虛,痰毒內蘊。治法以益腎健脾,化痰解毒散結。藥用菝葜、野葡萄藤、生薏苡仁、貓爪草、生牡蠣各30克,茯芩、懷山藥、北沙參、八月劄、紅藤、夏枯草、木饅頭、澤瀉、雞內金各15克,生地黃、熟地黃、12克,幹蟾皮、山茱萸各9克,天龍、丹皮各6克。

二診:2009年9月16日。9月10日複查CA1992283U/ml、CEA5.6ug/L。患者彎腰時不適、納可、二便調、脈細、苔薄、舌質紅。藥用原方加蛇六穀、藤藜根各30克,山慈菇15克,幹蟾皮改用12克。

三診:2009年11月18日。11月16日複查CAl99>1984.10U/ml、cA-50347.57U/ml、CA242211U/ml。中上腹隱痛、脈細、苔薄質紅。藥用原方加玄胡15克,川楝子、紅棗各9克。

患者中藥治療3個月,複查上腹部CT示:腹膜後多發腫大的淋巴結未見明顯增大。

三、胰腺癌

胰腺癌是發生於胰腺本身的腫瘤,是一種臨床表現隱匿、發病迅、預後不良的消化係統惡性腫瘤。中醫並無“胰腺癌”一詞的記載,然而類似胰腺癌的臨床表現類似於“伏梁”、“積聚”、“癥瘕”、“黃疸”等記載中。胰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吸煙、飲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胃潰瘍和胃切除術、膽囊切除術和膽石症、環境汙染、遺傳因素、基因異常等因素有關。胰腺癌的發病機製也未十分明確,目前研究認為癌基因、抑癌基因、細胞凋亡、端粒酶在胰腺癌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

“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胰腺癌的病因在於外受風、寒、熱、濕、燥等六淫之邪;內因七情內傷、飲食不節等致情誌不調,肝鬱氣結,脾胃濕熱,熏蒸肝膽,氣滯血瘀,形成積聚。氣機不暢,脾濕困鬱是本病首要病因,正氣虛弱,髒腑失調是發病的內在條件。脾胃為人體“後天之本”,為水穀運化,陰陽升降之樞紐;脾胃受損而運化失調,升降不和,以致濕濁內生,邪毒留滯,積而成癌,正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胰腺癌的病機為氣機不暢,氣化不利,脾濕困鬱,鬱久化熱,濕熱蘊結,日久成毒,濕熱毒三者交阻,濕濁內生,邪毒留滯,積而成癌。

(一)穀銘三臨證心法

穀銘三主任醫師從肝膽論治胰腺癌,根據胰腺癌患者主要以腹痛、黃疸、腹水為主的特點,穀氏認為胰腺癌的產生與肝膽的氣滯血瘀和濕熱互結有關。尤其對未切除的胰腺癌患者,病情危重,發展迅速,來中醫就診的幾乎均屬晚期,邪盛正衰,合並症、並發症顯見,因此在治療中,應抓住主要矛盾,靈活辨證予以處理。

穀氏治療胰腺癌無固定處方,常針對不同病情,以抗腫瘤、清熱利水、行氣化痰、散結止痛藥為主組方。在抗腫瘤藥的選擇上,常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石見穿、小白花蛇等。對有腹水的患者加用龍葵、半邊蓮以加強利水作用,清熱利濕退黃常選用茵陳、金錢草,理氣止痛藥選柴胡、鬱金、延胡索,痛重加用白屈菜、徐長卿、青木香和馬錢子丸,扶正藥常選用健睥益氣利濕的太子參或白參、白術等。

在胰腺癌治療用藥時機的選擇上,穀氏亦有許多特點。例如胰頭癌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疼痛,所以在未出現疼痛時,就加用舒肝理氣止痛藥,並持續應用,可延緩疼痛的出現或減輕疼痛。胰頭癌黃疸日久常導致瘀積性肝硬化出血,因此,三七粉等化瘀止血藥也常出現在黃疸日重患者的方藥裏。這實際上是未病先治,已病防變思想在穀氏處方用藥方麵的具體體現。

病例曲某,男,61歲。胰頭癌黃疸腹痛。患者1個月前胃脘部疼痛,到市內某醫學院附屬醫院作CT檢查確診為胰頭癌。因心髒功能不好而不能接受手術治療。目前全身黃染,腹痛加劇,呈持續性,夜不能寐,腹脹納呆,大便四五日一行,舌苔白膩,脈細促。治宜清熱解毒,利膽止痛。藥用半邊蓮、石見穿、金錢草、白花蛇舌草、魚腥草各30克,茵陳、黃芩、防己、鬱金、威靈仙、延胡索、白屈菜、青木香各20克,白參10克,小白花蛇1條。

本例胰頭癌晚期必見黃疸與疼痛。瘀血積塊鬱結,濕熱內生,膽失疏泄,膽汁逆滲入血溢於肌膚則出現黃疸,氣機被阻則出現疼痛。穀氏方中用茵陳、金錢草、鬱金以舒肝解鬱,清利濕熱除黃疸。配伍黃芩可瀉火解毒,燥濕除黃,再配白花蛇舌草抗癌解毒,利濕除黃,加用白屈菜散結行氣,利濕除黃,諸藥合用對胰頭癌阻塞所致的濕熱蘊結黃疸有效。白花蛇舌草與魚腥草、半邊蓮、石見穿配合,可利水解毒,抗癌散結,以消瘀血積塊。白屈菜再與延胡索、青木香、防己結合可通絡散結,利濕止痛,伍用小白花蛇、威靈仙善竄十二經絡,以加強通絡止痛之功。諸藥配伍,減輕黃疸和疼痛的症狀,延緩病情的發展。

病例王某,男,61歲。胰頭癌肝轉移。患者因胰頭癌黃疸手術,術中發現腫塊粘連較重且有肝轉移,已無法切除,將膽管與腸道吻合後關閉腹腔。現黃疸已基本消退,納食好轉,便調,脈弦細。治宜疏肝祛瘀,軟堅散結。藥用白花蛇舌草25克,半枝蓮、石見穿各20克,當歸、白術、茯苓、三棱、莪術、土茯苓、三七粉各15克,土鱉蟲、柴胡、靈芝各10克,小白花蛇1條,幹蟾1個。

本例胰頭癌肝轉移,在不發生黃疸和無出血傾向的情況下,治療應以舒肝祛瘀,軟堅散結為主。穀氏方中用小柴胡湯化裁加三棱、莪術、三七粉以起舒肝祛瘀,軟堅散結作用。再用土鱉蟲配柴胡、三七粉有舒肝破血逐瘀之功,能主“血積癥瘕”,臨床常用於治療肝脾腫大。幹蟾具有破癥結,化毒定痛之效。土茯苓治“惡瘡腫毒”。再配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石見穿等敗毒抗癌藥,對胰頭癌肝轉移患者病情的發展,有一定抑製作用。

(二)劉嘉湘臨證心法

劉嘉湘教授認為胰腺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長期吸煙、飲酒、慢性胰腺疾病惡變、環境中致癌物質長期作用等發病因素有關。胰腺癌屬於中醫“瘢瘕”、“積聚”、“黃疸”等病證之範疇。中醫認為,其發病與飲食不節,濕熱內蘊;情誌失調,肝氣鬱結;脾氣虛弱,痰濕內阻等因素有關,久而導致氣滯血瘀、熱毒內結形成腹塊。

劉氏治療胰腺癌以辨證論治為原則,采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法,可以起到減輕手術、放療、化療的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減輕痛苦,延長生存期的作用。中醫辨證一般可分為氣滯血瘀、熱毒蘊結、濕熱黃疸3種類型。

1.氣滯血瘀證:腹部腫塊或脅下腫塊,脘腹脹痛或針刺樣疼痛,食欲不振,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或澀。治擬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解毒,膈下逐瘀湯進行加減。藥用八月劄、菝葜、岩柏白花蛇舌草各30克,木香15克,赤芍、白芍、莪術、三陵、穿山甲各12克,桃仁10克,柴胡、紅花、生山楂9克。

2.熱毒蘊結證:腹部腫塊或脅下腫塊,上腹疼痛,惡心厭食。發熱口渴,心煩失眠,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苔黃厚膩,脈弦滑。治擬清熱解毒,軟堅消癥,蓮子清心飲加減。藥用蒲公英、薏苡仁各30克,生地黃24克,丹參18克,黃芩15克,赤芍、枳實、土茯苓、生大黃(後下)各12克,蓮子心10克,山梔、柴胡各9克、龍膽草6克,黃連3克。

3.濕熱黃疸證 腹部腫塊或脅下腫塊,厭食納呆,上腹部脹滿,惡心嘔吐,一身麵目俱黃,皮膚瘙癢,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舌苔黃膩,脈弦滑。治擬為清熱利濕,化瘀解毒,茵陳蒿湯加減。藥用茵陳蒿、金錢草、半枝蓮、龍葵、車前子、碧玉散(包煎)各30克,梔子15克,製大黃、三棱、莪術、黃芩各12克,龍膽草9克。

劉氏在胰腺癌的診治過程中強調“三早”,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一般而言,若出現進行性阻塞性黃疽、原因不明的上腹部疼痛牽及腰背部、不能解釋的短時間內血糖升高等情況應提高警惕,及時做相關檢查以明確診斷。

本病的治療以手術徹底切除腫瘤為最佳治療途徑,因此有手術指征者應積極爭取早日手術,術後配合化療和中醫藥治療。晚期無法手術的患者以中醫藥治療為主,可酌情選擇放、化療治療,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存期。

胰腺癌的預防,平時應注意合理飲食,改正不良的飲食習慣,戒除煙酒,控製高脂肪的攝入,多吃新鮮蔬菜,少吃油炸食品,積極治療慢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疾患,是預防胰腺癌對降低發病率有著積極的意義。已確診為胰腺癌的患者,要保持情緒穩定,安排好生活起居,積極配合治療。飲食以營養消化的食物為宜,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也可練習放鬆氣功等。

病例施某,男,65歲。因“中上腹飽脹不適感3個月”予2003年5月入院。患者3個月前出現中上腹飽脹不適感,在外院做B超、上腹部CT檢查發現胰尾部占位性病灶,查CA19~9(癌抗原19~9)>300單位/升,診斷為胰腺痛,曾行介入化療1個療程,腫塊無縮小。B超檢查發現肝髒多發轉移灶,為進一步中西醫結合治療而收治入院。

入院時中上腹作脹,胃納欠佳,大便溏薄,日行一二次,舌質淡紅,苔薄,脈弦。治擬健脾理氣,化瘀解毒法。藥用菝葜、野葡萄藤、淮山藥、穀芽、麥芽各30克,八月劄24克,白術、茯苓、紅藤、木饅頭、葫蘆巴各15克,太子參、綠萼梅、炮山甲、雞內金各12克,青皮、陳皮、半夏、煨木香各9克。另予軟化湯口服,每日3次,每次25毫升。

服上藥7帖,腹脹、便溏均有好轉,覺右脅下隱痛,治守原法,原方加柴胡9克。又服14帖,症狀改善明顯,精神也較前稍振作。隨訪半年,病情穩定。

本例患者證屬脾氣虛弱,氣機阻滯,瘀毒內聚,積而成癜,為本虛標實之證,脾氣虛弱日久,傷及腎陽,出現脾腎兩虛之證,如胃納欠佳,大便溏薄;脾虛失於健運,則見中上腹作脹。治療上當標本兼顧,以太子參、白術、茯苓、淮山藥益氣健脾治本,葫蘆巴溫補腎陽以助脾運;八月劄、綠萼梅、青陳皮、煨木香理氣散結;紅藤、菝葜、野葡萄藤清熱解毒抗癌;木饅頭、炮山甲活血破瘀消瘕治標。全方共奏健脾理氣、活血消癥之功。

(三)劉偉勝臨證心法

劉偉勝教授從肝經濕毒論治胰腺癌。胰腺癌相當於古代的“伏梁”,最早見於《難經》,“名曰伏梁,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清代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燭》中論曰:“皆由心經氣血兩虛,以致邪留不去也,治宜活血涼血,散熱通結,宜伏粱丸。”故劉氏認為,其病位在脾,以濕熱瘀毒,氣血虧虛為主。

劉氏認為,臨床上胰腺癌是一種早診斷困難,預後很差的惡性腫瘤,手術切除率低,對放、化療較不敏感,確診後平均存活期約6個月。以往單純追求病灶消失率,忽視病灶的穩定作用,現在則肯定了患者治療後帶癌延年的生存價值,重視了提高惠者的生存質量,遠期生存率。抗癌中藥與化療藥物相比,其優勢之一是不良反應小,而且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能全麵改善患者的體質情況。對晚期癌症患者,中藥可以改善臨床症狀,減輕患者痛苦,改善患者的虛損狀態,增進食欲,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病例李某,男性,70歲。初診2005年5月13日。患者因左上腹疼痛來診,B超發現肝內多個低回聲團,考慮占位性病變,左中腹低回聲團建議進一步檢查。2005年5月16日上腹部CT結果:左上腹腫物(5.8cm×6.0cm)胰尾癌與結腸癌鑒別:肝內多發結節(0.5~2.1cm),考慮轉移瘤。腸鏡結果:所有結腸黏膜未見明顯器質性病變。

患者自覺口臭,左上腹疼痛,脅下不適,納差,二便平,舌質紅,苔黃厚膩,脈緩。診斷:胰腺癌肝內轉移,肝經濕熱,痰瘀互結型,治以疏肝理氣,清熱利濕,軟堅散結。藥用鬱金、綿茵陳克、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貓爪草、女貞子、桑椹子、穀芽、麥芽各20克,柴胡、白芍、枳實各15克,藿香、全蠍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共3周。

二診:2005年6月10日患者訴左上腹疼痛,乏力,精神差,食欲尚可,二便平。舌紅,苔黃厚,脈弦。此屬肝鬱氣滯,濕熱內蘊。予以疏肝理氣行滯,清熱利濕。藥用延胡索、綿茵陳、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八月劄各20克、柴胡、白芍、鬱金、溪黃草15克,藿香、大黃(後下)、砂仁(後下)各10克。水煎服,日1劑。連服2周。

四診:2005年8月3日患者左上腹輕度疼痛,失眠,納差,身痛,二便平。舌紅,苔黃厚,脈緩。治以疏肝理氣行滯,清熱利濕。藥用綿茵陳、薏苡仁、茯苓各20克,柴胡、白芍、鬱金、黃芩、蒲公英、布渣葉各15克,全蠍、大黃(後下)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劑。

六診:2005年9月28日患者左側胸脅部及左上腹少許疼痛,疲乏,納差,舌紅,苔薄白,脈緩。藥用鬱金、綿茵陳、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八月劄、莪術、女貞子各20克,柴胡、白芍各15克,藿香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