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蓮花洞群鷹鬥鶯啼 朝陽峰俠客訪隱士(2 / 3)

劉丕顯的衣驚動了王薌齋,王薌齋疾跑過來,看見那些蒼鷹戰死或受傷的壯烈景象,驚呆住了。

“啊!林鶯啼瞎了一隻眼睛!”劉丕顯從草叢中拾起一顆血淋淋的眼珠,那眼珠就在‘一捧雪’躺倒的地方。王薌齋往上上一看,草叢中鮮血淋漓,還有被撕扯的林鶯啼的衣衫和長發。王薌齋陷入沉思:夜半時分正當他與劉丕顯熟睡之時,在蓮花洞內發生了一場激烈的鏖戰和博鬥。這是人與鷹的搏擊!一個武藝高強的女賊與十幾隻訓練有素的蒼鷹交戰,蒼鷹發現了獵物,發現了險情,立即群起攻之,可是終究敵不過對方暗器的襲擊,它們的頑強和勇敢,也使對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方的衣衫被看爛,而且瞎了一隻眼睛,最後倉惶逃竄。

劉丕顯埋葬了戰死了蒼鷹,將受傷的七隻蒼鷹抱到廟內的草叢中,為它們貼上了創傷藥膏,然後一言不發地坐在地上,眼淚一串串淌下來。過了許久,他才抬起頭來,對王薌齋小聲地說:“我要戒酒了……”

這幾日王薌齋一直宿在華山西峰,他喜歡劉丕顯的質樸、憨直,二人經常磋商武功,有時敘到夜半。這期間王薌齋學習了鷹爪拳,劉丕顯認真地教他俯爪型、仰爪型、反爪型、立爪型、倒立爪型、雙俯爪法、雙立爪法、拳爪法、掌爪法、操爪功等鷹爪拳的基本拳法,也教給他形意門的一些拳法。

這天晚上,王薌齋乘著月色,獨立一人出外觀看華山夜景。他順夜路南行,到達南峰,這南峰又喚落雁峰,是華山的主峰。站在最高處,王薌齋遠眺繁星,胸襟開闊,頓覺神清氣爽,困乏盡消。四周遍布蒼鬆翠柏,墨綠蔥茂,南望秦嶺,青翠層巒,橫煙飛霧。峰頂有個老君洞,洞北岩石上有仰天池。池水青綠澄澈,池崖上鐫字甚多。王薌齋由峰頂東下有個避詔崖,王薌齋聽劉丕顯說過,相傳古代的有誌之士不願聽從皇帝詔命做官,便來此隱居,崖東北有東華洞,南崖下有個雷神洞。從避詔崖的東西崖向下走,有一石坊,稱作南天門。王薌齋由南天門西行,看見懸崖絕壁中間鑿有小道,旁有木欄,下臨深壑,前行過朝元洞,有一長空棧道,棧道懸於半壁,俗稱九節懾懾櫞,這是華山最險要處之一。每節櫞寬尺許,九節並排在一起,每根櫞插入岩壁,上鋪木板,長約十丈,下臨深淵。王薌齋踏上懸空的木板,緊攀鐵索,屏息靜氣,緩步挪動。棧道盡頭有個石室,上鐫“全真岩”三個大字,筆法蒼勁,刻工精湛。

王薌齋由南天門雷神洞下坡東行,取道鬆澗,到了東峰,這東峰又名朝陽峰。峰頭陡峭,鬆柏參天,向南一望,峰巒起伏,猶如萬裏波浪。微月懸於峰上,射到萬鬆之頂,碧色升騰,照人身上皆綠,冷風颼颼。這時,王薌齋猛聽有“哼哈”之聲從依崖臨壑的小院落傳來,這是一座破舊不堪的古宅,三麵蒼鬆簇擁,露出一扇朱紅小門。王薌齋想:原來這懸崖之處也有人家,想必是位隱士。

王薌齋輕輕推開門,見院內有個八十多歲的老先在在悠閑練藝,他身穿土青長袍,紫銅麵龐,手持一柄寶劍,上下遊飛,宛如蛟龍入海。他心靜體鬆,神斂氣聚,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忽兒,動作轉快,發出“哼哈”之聲,聲震山嶽。王薌齋已看出這位老者練的是太極拳和太極劍,隻不知他是哪位太極高手,為何在這高山之巔隱居。

老者看到王薌齋,收了劍勢,問道:“你是何人?為何夜半到此?莫非是神腿劉丕顯的賓客?”

王薌齋有些煩悶:劉丕顯從未提到過這位老者,可是他為何知道劉丕顯呢?

王薌齋向老者一拱手,點點頭道:“我叫王薌齋,正是劉丕顯先生的朋友,老先生如何以得知?”

老得沒有說話,撣撣身上的灰塵,說道:“小夥子,屋裏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