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隊每次接到出警任務,陳偉就毫不猶豫地出發。即便沒有進入火場內部,也要在火場邊經受考驗,更何況鋪設水帶和供水不正是自己的職責麼?

他的這一方法很快奏效。

“他雖然膽小,畢竟沒有退縮。後來見得多了,膽子自然也大起來。而且,他的適應速度比我們預期的還要快一些。他的理解能力要比別人強,心裏的想法也很多。他知道自己不需要退路,那就剩下向前衝了。事實上,等他不再在火場上怯場後,他的優勢就漸漸地發揮出來了,主動要求上火場,而且在每次救火回來後,都會找班長和戰友討教滅火救援的經驗,分析自己哪些方麵做得不錯,哪些方麵還需改進。”張春龍說,“後來,陳偉還對我說過,說自己喜歡救火,看到一場大火漸漸被撲滅,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甚至有一種成就感。他還說消防事業特別崇高、特別偉大。他這樣說的時候,其實已經完全進入了狀態。”

不少戰友還說,雖說陳偉曾怯於火場,但陳偉身上那種略帶倔強的性格一直沒有變,這讓他在救火救援時總是不肯認輸,總是想竭盡全力獲得大勝。這樣的個性使他更加自覺地錘煉自身,變得勇敢頑強。

與救火一樣,交通救援等方麵的出警,陳偉也很快適應了。可想而知,交通救援對於消防戰士來說,自身的安全可以得到基本保證,但那鮮血淋漓的場麵往往讓人退避三舍,況且消防戰士還得把傷員抬到120救護車上,把遇難者的遺體抬上汽車。筆者在多個消防中隊采訪時,談起交通事故、溺水、觸電、電梯夾人、機器傷人之類,消防官兵們的情緒十分複雜,哀傷、遺憾、驚懼、無奈。有的消防隊員扛過遺體後,晚上不敢關燈睡覺;有的看見過卡在破損車輛內的屍體後,好幾天不敢吃肉。為了讓新兵練膽子,每次救援出警,一般都讓他們去麵對血淋淋的場麵,哪怕先做個旁觀者。連手腳都被嚇得發抖,怎能完成任務?陳偉同樣經曆了這個階段。後來,戰友們也沒有發現在完成救援任務時,他要比他人膽小。

“1.7”吉化化工、“5.31”博遠實業、“11.27”建達羽絨廠、“12.13”飛鶴羽絨有限公司等重大火災……僅在2012年,陳偉就先後參與了以上重大火災的撲救任務,在火場上浴血奮戰。而在平常時間裏,中小規模的救火救援究竟參加過多少,已經記不清了。

蕭山中隊下士龔飛說,陳偉適應火場之後,就顯得特別英勇。雖然他通常擔任四號戰鬥員的角色,但到了火場上,除了完成鋪設水帶和供水任務之外,還作為攻堅組成員,一次次攻入火場。“即使火災現場比較亂,情況比較複雜,但陳偉的頭腦始終是清醒的,他能很快弄清楚現場形勢究竟怎麼樣,自己應該做什麼,戰友們應該注意些什麼。”龔飛說,“2012年冬天,新塘街道浙東村建達羽絨廠發生大火,恰好有大學生幹部在我們中隊參加基層鍛煉——他們以後要提幹,一定要有在基層體驗、培訓的經曆——這名大學生幹部也是很勇敢的,一直抱著水槍朝起火點噴射。陳偉已經熟悉了地形,特意上前告訴他,小心有瓦片掉下來,以免傷人。因為情勢危急,那大學生幹部知道後,仍然抱著水槍站在那兒。後來,陳偉上前一把把他拉開了。沒多久,好多瓦片就掉了下來。如果沒有陳偉這樣熟悉火場,這樣惦記著戰友的安危,這件事情就麻煩了……”

采訪時,蕭山中隊不少官兵向我描述,入伍下隊後不久,多次出入火場之後,先前那個怕火、怕髒、怕血淋淋場麵的陳偉不見了,他變得無畏、善戰、剽悍,尤其是在現場。現場鏖戰有時會長達幾個小時,甚至半天、一天,白天晚上也沒個準頭,往往是剛剛從一個救火救援現場回來,警鈴又響起來了。剛剛躺下,又得以最快速度穿上防護服,帶上空呼和對講機就跳車出發。然而進入了角色的陳偉很習慣於這些,他已然成為消防鐵軍中的優秀一兵,無論麵對怎樣的艱難險阻、生死考驗,都會衝鋒在前,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