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當媽?不是太瘋,隻因未愛夠(2 / 3)

青春期逆反,也是很多家長最愛吐槽的苦。兒子從來不是溫順的主,倔起來是一股蠻橫勁,可以在客廳牆上奮筆疾書“打倒×××帝國主義”,發泄一個5歲孩童對母親的不滿與憤恨,但他聽得進道理,懂得節製與進退。當父母的如果能時刻提醒自己“我曾經也是個小孩”,那麼與孩子的溝通則完全無障礙,無論哪個階段都能把你當朋友,一切自然順順當當。看多了身邊多焦躁的年輕媽媽,我打心眼裏認為年輕並非媽媽可以驕傲的資本,相反,如我一般大齡媽媽,有一定閱曆,心智相對成熟,更能處變不驚,善解孩意,在處理家庭紛爭、育兒分歧上也更有應付自如的可能。比如,要不要給孩子輸液?明明輸液好得更快,為何非要把孩子拖瘦?孩子都燒成那樣了,還不趕緊送醫院,這當媽的心太狠!外婆或奶奶類似的指責、抱怨相信很多媽媽都不會陌生。我不是醫生,也不曉巫術,無法精準把握孩子病情,更不能確信處置一定萬無一失,但在科學育兒的路上,越孤單無助,越要冷靜、堅定,做自己的主心骨。

做獨生子女的父母,考驗的不隻智慧,更有心理承受力。養育單獨的風險,讓爸媽們格外小心翼翼、患得又患失,“溫室效應”對男孩成長的負麵影響更甚於女孩,因為女性在忍耐和承受力方麵具有天然的優勢。如何有區別地養育男孩獨生子,並沒有速成指南,或現成寶典,唯有摸索中前行,但戰略方向是明確的:養兒宜粗,敢放手,健康體魄是男孩的第一性征。1歲前,兒子的白天幾乎都是在野地裏度過,摸爬滾打,毫無懸念地摘得“亨氏幼兒爬行比賽”冠軍,邁開了他“運動”生涯的第一步。學齡前,我是兒子的啟蒙教練,跳繩、踢毽、抽陀螺、抓石子,同齡孩子不熟悉或不屑的土玩法,卻為他開啟了另一個沒有電玩的童年世界,並在以後的日子裏,發掘了自己的愛好與特長,花樣溜冰、自由泳、短跑、跳遠、足球、籃球、橄欖球等,日益朝著“高大上”的方向走,運動損傷也隨之而來。但“職業傷痛”已經無法阻止一個“體育控”對運動的癡迷。

《多麵男孩》是兒子讀小學一年級時的課堂作文,可以作為他童年的自畫像:

多麵男孩

大家好!我是胡賽爾,我的優點是大方、誠實,缺點是性格暴躁、武斷、作業提前做、魯莽、衝動。愛好有遊泳,我會自由泳、仰泳、蛙泳。我的愛好還有看書,我一天不看書都難受。要是你讓我一星期不看書,我會崩潰的。我的愛好還有跆拳道,現在我已經是黃綠帶,我的目標是黑帶9段。我還要繼續加油。

我喜歡小動物,比如說小狗、小雞、小鴨、小白鼠、小貓、小鳥,還有蠶寶寶等多種動物或者昆蟲。

我愛好還有國畫,我的國畫老師和ai(藹)可親。我學畫畫已經幾年啦,功力可不淺哦!我的興趣有滑雪板,我兩個晚上就學會了全部技能,現在已經可以從斜坡上衝下來,還可以飛快地滑。我愛好還有乒乓球。我的老師是一個專業的教練,現在已經學會攻球、推打、搓球、左推右攻、小滑步多種球技。這就是一個多麵的胡賽爾。

胡適說,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夠耐心的母親。如果胡適母親陪伴他的時間不是11年,而是更久,我相信他對母愛的理解一定更為豐富和深刻。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沒有比陪伴更有效的教育,更深情的“告白”。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陪在身邊,看他笑,聽他哭,分享他的故事,縱容他偶爾的小情緒。

不用顯擺大道理,無需錦衣玉食,更不是有求必應,大愛稀聲,就是這麼簡單。在10多年的育兒手記裏,我是兒子語錄的忠實記錄者,“媽媽,你是不是很寂寞?”“爸爸寫作好厲害,一定有很多智齒!”“姥姥總說自己老,但我覺得她還沒有老好!”“我好想長腿毛啊,像大學生哥哥一樣!”“中考似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唉,我不禁對長大有些萌生退意!”今天讀來,瞬間依然會被擊中。因“陪伴”之名,我得以繼續享受育兒前“在路上”的生活方式,也因此結識更多同道中人。寒來暑往,從華南到東北,從韓國到日本,從南亞到中歐,到處都留下我們“3861團”的印跡。路上的光影裏,有歡聲笑語,有合作、擔當。

今年暑期,兒子去海外遊學,“獨自遠行”本來是我們提前送他的一次“成年禮”,不料“放手”的過程如此煎熬,三周離別竟像三年一樣漫長。每天固定時間的越洋電話,是否可以視為另一種“陪伴”呢?

兒子小學期間,我有幸兩次被推選為“好家長”,分享育兒經驗:

如何做父母,是不斷學習的過程。除了與他人交流,也要不斷從國內外已有的寶貴經驗中汲取養分。身為父母,在家庭教育的各方麵我們都有意識地為表率,敬崗愛業,樂觀處事,孝敬長輩,友愛同人,培養健康生活方式,讀書、運動是全家人共同的業餘愛好,潛移默化中孩子已擁有了幽默的性格和健康的體魄,琴、書、畫、體較為全麵的發展,讓孩子感受到了人生誌趣的高雅之處。

分享讀書心得,互評彼此佳作,已成約定俗成的家庭習慣。我們篤信:讀書的人永遠不會寂寞。三口之家,每人擁有自己的書櫃,不定期在當當網上購書、睡前閱讀是三人共同的愛好。5歲以前,我們為孩子“讀書”、代買書,但現在孩子的書櫃是自己不斷添加的,買什麼,完全由他自己決定,當然,經典名著、科普讀物是我們“無意”買來放在他枕頭邊的,算是一種適度的引導。

嚴格但不苛刻,寬容而不放縱,教育孩子時父母保持意見一致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堅守的。雖追求表率作用,但並不避諱家長自身的不足,讓孩子感受到人性的真實,從而培養寬容的心態。興趣一致,地位平等,家庭內就有了共同話題,茶餘飯後,分享各自當天心得,做彼此的聽眾,是我們的又一樂趣。任課教師的“名言警句”經孩子的口頭傳播,經常成為我們小家庭的餐前“佐料”。

積極參加學校舉行的各類活動,如開放日、親子活動、運動會、征文比賽、家長委員會等,我們都會親力親為,從無缺席。如數度在學校“讀書節”家長征文比賽中獲獎,組織班級運動會,積極參與慈善捐助,協助班主任做班級活動的後勤、幫助孩子組織文藝節目等,為孩子們創造活潑多樣的生活與學習樣式,我們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對孩子的心靈起春風化雨的作用。

喜讀書、善思考、愛生活是我們對孩子的期許。學習不是我們唯一的目標,鼓勵孩子投身校內外各類文體活動,如讀書節、藝術節、運動會、亞運小記者、足球聯賽等,並均有斬獲。2010年孩子曾代表學校參加天河區田徑比賽,雖未能進入決賽,但我和孩子爸全程觀戰,為其他隊員提供盡可能的幫助,鼓勵孩子堅持到大賽閉幕,以領略真正的體育精神。鼓勵孩子為班級活動獻言、獻計、出力,與貧困兒童“手拉手”,帶領孩子到郵局為貴州山區的孩子捐獻讀書和文具。

我們也很注意在公共場所的文明舉止,在居住的小區與鄰裏守望相助,“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希望聖人的教導能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生根發芽。2010在韓國旅行,街頭巧遇一群老年人搬運路邊休閑椅,孩子主動上前協助;在景點購物,用他有限的英語為中國團的其他客人翻譯。此情此景,天下父母,恐不能不為之動容。

在閱讀中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我們做父母最幸福的體驗。小時候,我隨兒子步伐,讀他所讀,《黑貓警長》《超人》《海底兩萬裏》《笑貓日記》《淘氣包馬小跳》、鄭淵潔童話,帶著我在心靈的原野上漫步。在不斷翻閱、長大成人的過程中,這頭魯莽的小獸開始有了些斯文之氣。下麵這篇小文由爸爸主筆,獲得過“小學生家長征文比賽”一等獎:

一天不讀書,我就難受

“一天不讀書,我就難受;要是你讓我一個星期不看書,我會崩潰的。”這是胡賽爾同學課堂作文《多麵男孩》裏的原話。雖有托大之嫌,但喜歡閱讀,確實不假的。

出生之時,給他取名字,借了德國現象主義哲學家胡塞耳的諧音,希望他成為一個愛思考、對人間萬物充滿興趣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本土典訓,“書是人類進步階梯”的異邦格言,多少在這個三年級學生身上起了些潛移默化之功。

很喜歡買書。我一般是在當當網上買書,每兩個月總要買一箱。胡賽爾看到了,也喜歡這種電子購物的形式,把他喜歡的書名記下來,今天要《皮皮魯總動員》,明天要《1001個軍事之謎》,當然,《淘氣包馬小跳》也要連續不斷地買。每次看到我抱著紙箱回家,他就會問:爸爸,我的書到了沒有?

男孩子的性格是比較鬧騰的,讀書讓他能安靜下來。感受到故事人物的悲喜,在沙發上翻讀,時而有笑聲;趴在床上臥讀,能安靜地翻閱,常是不動聲色。3歲多一點,他倒拿著一本插圖本的《三字經》,看得津津有味。剛上小學的時候,看到我用讀書筆在書上標記,他也拿筆在自己的書上裝模作樣畫杠杠,不過,是從頭畫到尾,一行不漏,令人忍俊不禁。好在,他也知道,讀書是要圈點的了。甚至,他也有樣學樣,上廁所的時候,拿一本書“廁讀”。以往那個魯莽的小獸,在入小學之前,頭部受傷,被縫了四次針,現在多少也有些斯文之氣了。這是書籍饋贈給一個孩童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