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與先生相識相愛25年,結婚23年,原來各自有單位,後來先後跳槽,獨自打拚,互相激勵,共同進步。期間有過吵鬧,但感情依然如初。仲說她的先生真的很愛她,處處為她著想。她的先生是梅州客家人,而客家人有多子多福的觀念傳統,而且很重視男丁,但仲的先生從來沒有對她提出“一定要生男孩”的要求。2008年跳槽後,仲表示想再生一個孩子,她先生考慮到第一胎女兒是剖宮產,而且她當時已經三十八九歲,怕影響她的身體,不希望她再生,還幽默地開解她說,“美國總統可以多生也不生,不也隻有一個女兒嘛,我們作為普通人家有一個女兒就足夠了,我不想你太辛苦。”
仲說,她其實知道,如果當初可以選擇,先生是希望多要一個小孩的,更清楚隻生一個是先生慎重衡量後的決定,是對她深深的愛的表達。麵對這份真摯的愛,她很感動,但還是決定勇敢嚐試,以回報先生的愛。於是,仲運用自己熟悉的專業知識說服先生:隻要母體健康,尤其是已生育一胎,三十八九歲再生育也不會有問題,至於第一胎剖宮產,以現在的技術再剖腹問題也不大。仲的自信和決心打動了先生,他同意了她的決定。仲的第二次懷孕很順利,先生也體貼入微,對她的生活起居關懷備至。因為沒有任何的不適,身體各項指標也很正常,仲懷二孩時像懷第一個孩子一樣,照常工作,快生產時還到梅州出差,結果二女兒就在梅州出生,也是剖宮產,過程很順利,母女平安。
二女兒出生後,仲的先生更投入工作了,他說多養了一個小孩,自然要加倍努力。但無論多忙碌辛苦,都能依時下班,回家後更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務。家公家婆更是將仲視為女兒,熱別積極幫忙帶孫女,讓仲得以盡快恢複並投入到工作中。對仲來說,第二個女兒的降生,如此的自然和幸福。但不知是自己的世俗任性,還是對家人深愛的感應,被包裹於溫馨之中的仲,內心深處總有一種隱隱的遺憾和企盼。
如果不是家公的離世,這種隱隱的遺憾也許不會被激活。2013年1月,仲的家公病重,彌留之際將她與先生叫到床前,感謝她為家庭所做的一切,要先生一輩對仲好。仲很悲傷也很感動,淚水不停地流。仲的家公還說,一輩子沒有什麼遺憾了,就是缺一個男孫。這一句話在氣若遊絲的家公嘴裏說出來,卻像一個精尖的鋼錘重重地敲擊著仲的內心,將潛藏在她心底深處的遺憾感撞擊了出來。
送走了家公,仲主動找先生詳談,表達她想再生一個孩子(男孩)的願望。這次,先生說什麼也不答應。他覺得這會讓仲承受太大的壓力和責任,再加上仲的年紀偏大,風險無法預計,所以堅決不同意她再次冒險。但仲心意已決,堅定地認為隻要母體健康,再生一個也沒有問題。人的健康取決於自己的心理,如果自己有信心,四十四五歲再生沒有問題,於是她決定“先斬後奏”。
仲的先生一向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從不吸煙喝酒,早睡早起,為她的計劃實施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說到這裏,仲不經意地流露出得意的表情。2014年底,仲終於成功懷上了第三胎。但當她將好消息告訴先生時,先生驚恐之餘堅決反對,尤其是懷孕初期她的不適非常明顯,因對她的身體非常擔憂,不斷做她的思想工作,極力勸說她做人流終止妊娠。但仲不為所動,她先生最後還動員仲的父母、舅舅和婆婆勸說她放棄。可是,仲始終對自己充滿信心,她告訴親人們,她的身體是健康的,精神是愉悅的,她還年輕,孩子在她的身體內能感應到她的自信,第三個孩子一定是健康的。既然上天給她這個機會,她就不會放棄。先生被她的堅定打動了,隻好欣然接受。
仲第三胎的懷孕過程相比前兩胎稍為辛苦,期間還出現了高血糖和貧血等高齡產婦最可能出現的症狀。她前三個月基本臥床,所有家務由先生和大女兒承包,而上一年級的二女兒則交由奶奶照看。在先生和家人的精心嗬護下,小寶貝在仲的體內慢慢長大,當四五個月出現胎動時,兩個女兒也會情不自禁地伸手過來撫摸小寶貝,感受生命的奇妙,偶爾小姐姐還對著他(她)輕輕吟唱。此情此景,仲告訴我,這是她最大的滿足,最大的驕傲。
特殊月嫂:大女兒伺候坐月子
在全家人的期盼下,2015年8月4日,仲剖宮產迎來了第三個孩子,是個健康的男嬰。“他很會挑選出生的日子了,那時剛好是暑假,大學三年級的大女兒自願挑起了侍候我坐月子的重擔,在我的指導下成了一名特殊的月嫂。買菜、做飯、洗衣、喂奶、煲湯、煮薑醋……就連幫忙照看嬰兒,也都做了,居然做到像模像樣。”仲幸福而滿足地說。
仲的大女兒已經21歲,在廣州一間高校讀本科,外語專業。她從小就學會了自立,乖巧伶俐,很能幹也很有愛心。就在她14歲時仲打算懷第二孩,當時真的害怕她不接受,因為她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仲擔心她變得孤僻、自私、冷漠,希望盡力改變她的成長環境,讓她學會獨立,敢於承擔責任和懂得關心他人。這也是仲決定再生一個孩子的重要原因。
仲和其他父母一樣,心中也充滿了疑慮,一個在獨生子女環境下成長的女孩,能接受一個小弟弟或妹妹嗎?長期已形成的獨生子女人格還能被改變嗎?相差十多歲的同胞之情能融洽嗎?
仲曾聽過很多獨生子女因為反對父母再生育而做出反常行為的事例。仲的擔心讓我突然想起娘家一個與我同姓湯的大姐的故事。這個大姐年近50歲時懷上了二孩,大學畢業已工作的女兒反應特別大,天天哭鬧堅決不接受媽媽再生,結果這位母親無奈忍痛放棄,她當時的不解與心痛表情我至今難忘。仲繼續說,她覺得這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與孩子有效溝通和正確引導的後果。
仲和先生很重視大家庭生活,經常與兄弟姐妹相聚,有意無意之間為大女兒創造了一個樂融融的環境。仲非常重視與她的溝通,有意識地培養她的愛心。既出乎意料又驚喜的是,2008年仲第一次對女兒說想再生一個孩子時,她欣然接受了。小妹妹出生後,大女兒還開心地告訴班上的好朋友,她有了一個妹妹;妹妹開始學走路那段時間,每到周末便帶妹妹到處去玩,動物園、遊樂場等都留下了她們姐妹倆的歡聲笑語。仲相信了,原來15歲的年齡差並沒有阻礙兩姐妹相親相愛。小弟弟出生後,相差21歲的大姐姐更是當起了“月嫂”,既照顧媽媽,又照顧弟弟。21歲的年齡差距,完全是兩代人的距離,但看著姐姐細心地哄弟弟入睡的模樣,仲的內心湧起了一股幸福的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