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容水說道:“黃大人……這件事情我是知道的。”
不過容水若是沒有記錯的話,她可是回憶得清清楚楚當初黃知並不看好君離這一諫言,沒有采用他的意見,也沒有向皇上遞奏章。
……最後君離為了促成這件事,還親自去找上了詹克珍大人,兩人密談……一拍即合,在詹克珍進京麵聖後,才終於得以說服皇上的。
其實若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君離當時做的事情的確很有遠瞻性,無比明智正確的決定,因為番邦的禍害……增加兵力的供給,才是保證國力的良方。
但是容水不知當初明明沒有同意這件事情的黃知提起來有何用意。
黃知說道:“你知道就好……老實講來,容水你也一定十分疑惑為何我今日要提起這樁事對不對?照理說我是最沒有資格在這事上誇獎君離的……但我不得不說,君離能夠有膽色憑一人之力,一手促成皇上的三道旨意下來,的確是讓人佩服不已的。”
黃知現在談起此事心裏也是對君離這個後生,生出幾分不一樣的欽佩之意。
想君離那會找上他,提出了這個諫言之時,他便驚歎於君離大膽的想法,仔細思索一夜之後卻覺得並不是不可以為之的。
……朝廷之上文武百官,再加上各縣各州府的大大小小官員,這麼多人不是沒有人不曾建議過皇上做出此舉。
隻是這建議,利弊的衡量卻一直讓嘉政帝的心裏難以側重,隻好拖至著至今,說實話……隻要有一個動搖他的說法,這個建議就有落下實錘的可能性。
黃知這兩年身體也跟不上了最佳的狀態,而且劉氏的病情讓他一直掛念,還多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小茉離……做出任何政治上的決定便要三思而後行。
甚至於他對升官發財、權勢的渴望也是大不如以前了,所以最後還是決定擱置君離的建議。
哪怕隻是冒著一點皇上生氣、不滿的風險……他也不願意帶著全家老小一起惶惶不安的。
當然或許換作一兩年之前,還沒有小茉離的羈絆、也沒有劉氏病重的拖累,說不準他是願意放手一搏的。
沒有答應君離的諫言,並不代表他是不同意的,看出了容水的疑惑,便說道:“容水,你可能很是不解我的做法是吧?……是不是以為我現在後悔當初沒有采納君離的諫言。”
黃知說的時候並沒有不甘的樣子,而且表情還是較為平和的,所以容水倒是並沒有多想。
隻是對著他說道:“黃大人,容水並未這樣認為,隻是……隻是說來奇怪,為何你不願意接納君離的諫言。”
黃知低首思索了一會兒,說道:“不是我不願意……一開始我便覺得君離的諫言是十分有用的,隻是我現在顧慮的太多了,容水你懂嗎?”
顧慮……在黃知這個年齡、這個位置、這個處境上來說……或許有顧慮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吧?
容水也沒有不解多久,漸漸的就明白過來了他的意思,黃大人的顧慮之處……可能很多,也不是她全部都能夠理解的。
便對著他點了點頭,說道:“我懂了,黃大人,隻不過……有些事情我可能不能夠明白你的苦衷,不過你現在能夠對我坦然你對君離的讚許,也能夠如實說出當初的想法……我想著以君離的想法也不會在意這些事情的。”
是的……君離這人,不僅不會介意,反而尋找更為合適的人選,更加嚴格的對待特訓的官兵。
為了整個大燕,為了整個江城……提出了這條有益的諫言。
現在想想……其實找到詹克珍難道不是更合適的人選嗎?畢竟詹克珍比他位高權重得多,在皇上麵前也有說話的地方。
接著黃知又講道:“現在你別看君離已經離開了江城,但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官兵……依然謹守著職責,維護江城的安危和和平……這一年以來,看看我們縣城幾乎為零的犯罪案件……看看屢屢協助官府抓獲的犯人歸案……看看立下的這些功勞……我是明白了當初他對我的承諾了!”
容水扭頭,問道黃知:“黃大人……是什麼承諾?”
黃知一字一句,說得十分的清晰,道:“他要給百姓一個安寧和平的江城。”
這句承諾,從君離口裏出來,當然是舉足輕重的……容水也笑了……當初許下這個諾言的少年……圓滿的完成了這件事情。
所以容水也更應該相信……相信君離會遵從和自己的約定,完整無缺的從邊疆回來是嗎?
等著他衣錦還鄉……策馬回城的那一刻,想著容水都似乎見到那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