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出生之後,彭瓏榮就經常看到這裏的普通兵差,手中拿著的長劍比人還高,起碼重四五十斤。
他才意識到,原來曆史上的武功和後世武術完全不是一回事,雖然不是武俠小說中的內功,但也絕不是花拳繡腿。
《隋唐演義》、《三國演義》等等小說中,那些武將動不動就手持數百斤重的武器,絕不單單是來自於小說家們的誇張,而是有所引用的。
戰場上他們可以力殺百人,力殺千人的,豈是白叫的?一套刀法能夠練嫻熟,也不過隻是當小兵的素質,而大將練的才是真正武功,否則,他們和小兵何以區別?
而武學秘笈也不是厚如字典一般,就像網絡上貼出來杜撰的《九陰真經》一樣,就是那麼寥寥幾頁罷了,內容非常簡單,看兩遍就能記住了。隻是你要是沒有所謂的“名師”指點,根本搞不清楚它裏麵的內容。
因為學武功必須要從小開始訓練,進行築基,長大以後,力量和速度才會異於常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人的潛能。
所以那些猛將的父親也都是大將,像秦瓊、程咬金他們,他們的父親都是大將,隻有他們才懂得如何培養兒子,從小用特殊的方法對他們進行筋骨改造,也就是進行築基的意思。
而那些士兵則是普通農民,成年以後才加入府兵,而那時他們已經無法築基,所以他們隻能練習刀法熟練,永遠成不了大將。
而且每個師傅因為自身條件的原因,而導致教育不同,各類武學也因為路數有異,修煉的方法又大相徑庭,所以導致每個人的築基方式也都會不同。就像秦瓊的老爹和程咬金老爹用的辦法肯定不同,所以程咬金才打不過秦瓊。
不過,彭瓏榮倒是從少林寺學到了幾種先進的修煉方法,都是經過華夏武術家數千年總結下來的寶貴經驗,隻不過要對自己苦一些罷了。
一個就是在瀑布激流之中,修煉打擊礁石。
還有就是用手舉花盆修煉臂力,理應每過一段時間加一枚銅錢來作加負訓練的。
但是彭瓏榮出身貧寒,用不起銅錢,隻有改為逐次增加石子了。
煉腿要綁上沙袋或者錫瓦,腳穿上特製的舟形木板鞋,並且一刻不離腿。
不因為其他的,要想從這個土嘎達蹦出去,沒有三寸釘是絕無可能的。
在這陌生的世界裏,彭瓏榮有一種說不出的孤獨感,不時就會想起自己前世的一切。雖然隨著時間推移,心中的痛苦在漸漸治愈,但也沉澱了一種淡淡的憂傷,這是歲月留下的痕跡,也是人成熟的標誌!
彭瓏榮也在這種嗬護中慢慢長大,因為他還保留著前世的記憶,所以自然與平常的孩子大不相同。不到一歲就已經能夠開口說話,走路。學習任何東西都很快,令很多幼兒的父母焦頭爛額的事情幾乎不用教他,自己就學會了。
當然,就彭瓏榮自己心裏來說,如果這些東西都不會,那他枉自活了二十多年,反而是目前脆弱的手腳所帶來的不方便令他非常苦惱!
有著深厚的基礎,所以彭瓏榮外邊看似小孩,智慧卻過於常人,學這些簡單的東西當然快了。
當可以自由行動之後,彭瓏榮便開始修煉《易筋經》了,采用“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有機結合,據說是至少可以提升抗打擊能力。彭瓏榮倒是憑借修煉出的皮糙肉厚,在安保時幹翻過不少小偷小摸的歹徒。不過碰到手持“家夥”的歹徒,他就隻有逃跑的份兒了。
與前世截然不同的是,彭瓏榮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這次的修煉方法正確,還是這裏的元氣稠密原因,竟然頗有效果,修煉的進度奇快,可以肯定對於往後的生存有好處。
並且打架出手非常快,小胳膊也很有力氣,一拳可以打爛一扇門,隨便就能跳出五六米的距離,在村子中凶狠是出了名的,不要說同齡孩童了,就是許多成年人也沒有誰不怕他的。
而與他本身更為匹配的是家中給他起的名字——二狗子,簡直出生就是漢奸嗎!狗子也就完了,還一定要加個“二”,怎麼不直接叫“天竺阿三”呢!除此之外,彭瓏榮就知道此時的自己剛好也姓“彭”,因為怕養不大,家中都會起一些令人討厭的名字,避免被閻王爺收了去,所以這隻是小名,大名要等成年以後才會起。
因為家中貧寒,還有四五個孩子,所以從三歲開始,在彭瓏榮身高還夠不到炕頭的時候,他就已經必須每天為家裏下地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