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節 天下互生(1 / 1)

前不久,國外科學家發布一項胚胎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實驗證明胎兒的細胞能夠進入母體。簡單說,胎兒的細胞返流,穿過母體的血屏(過去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現象)而儲存於母體。生物學界認為,這項發明“具有革命性的意義”。

它的意義何在?如果用通俗的話語表達,大約是這樣:

——母親孕育胎兒的時候,胎兒反過來把一些細胞留在母體,成為幹(去聲,骨幹、幹線之幹)細胞。

——這些細胞作為幹細胞,可以演化為腦細胞、肝細胞以及各種重要的基礎細胞,修補治療母親的病症。

一一再通俗地說,胎兒剛成人還未成人之時,已給母親留下一筆生命財富,待母親有病時備用。你送我一條命,我還你一條命。

科學家說的意義,主要在生物製藥領域。我感到的“意義”,是人間藏有這麼好的秘密被發現。

在生養艱難的農耕社會,教化強調父母對兒女的養育之恩,即經濟學所謂成本支出。而人類其實在孩子身上獲得很多快樂。泰戈爾說:“上帝等待人類在智慧中回到童年。”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一座智慧的寶庫,向父母和所有的人展示。而人類最大的缺憾在於長大之後失去了童貞的澄澈。

那麼,兩代人之間的“恩情”一事如何說起呢?扣除經濟與時間成本,父母和子女之間實在是互有恩情,相互提供快樂、希望和幫助。

胚胎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孩子早就在報答母親的恩情,有幹細胞為證。這項研究的學術難度是,過去認為,胎兒細胞無法進入母親的血液而成為幹細胞,而實驗提供了支持和證據。

就是說,母親在生完孩子的一生中,許多疾病在自己不知情的狀態下,由孩子在胎兒時期留下的幹細胞修複治愈。我推測,女性比男性長壽,婚育女性比未婚女性長壽的原因或許在此。

我作為父親,雖然未從胎兒身上得到什麼,還是為這項發現歡呼,它符合我很久以來的“互生”的揣想,更符合把孩子當人看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