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遠交近攻,急流勇退
成大事的人不能沒有智慧,但是單有智慧不一定就能成大事。
急流勇退,善識時務是我們智慧的表現,也是我們運籌智慧的“心機”。
中國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人都選擇了急流勇退,例如範雎。範雎起初投靠的人是魏國中大臣須賈,一次須賈出使齊國,在齊王麵前啞口無言。範雎在這時挺身而出,幫他解圍,但是須賈素有嫉妒之心,回國後誣告範雎“持魏國陰事告齊”。最後,範雎被打得折肋掉齒,這個堅強的智者不願在宏圖未展時死去,他買通看守謊稱死去,藏匿於民間化名張祿。事情是有幾分離奇的,活著就有機會,秦國使者王稽出使魏國時,範雎密友鄭平安趁機推薦範雎,王稽經長談也認定範雎不可多得。
範雎渴望報仇,也渴望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給予回報。這時候正趕上恐懼的魏王派須賈出使秦國求和,範雎故意裝作落魄狀,須賈問範雎有沒有熟人認識張祿,他哪裏知道張祿也就是範雎,範雎也就是張祿,範雎說當然可以引見,隨即帶他到府中。當須賈明白過來之時,範雎的羞辱逐漸褪色,須賈的羞辱剛剛開始。他的這次出使秦國不僅沒有得到範雎的幫助,反而讓對方得以報仇,當年這位侮辱範雎的士大夫沒有什麼好下場。還有在六國打算聯手之時,範雎派名士唐雎攜帶大量財物前往邯鄲,賄賂各國謀臣並挑撥其關係,終於使得“天下之士,大相鬥矣”。
成功後範雎又看到了急流勇退的必要,是功成身退的時候了,他對秦王盛讚蔡澤:“臣不如也。”後稱病遜去相位,不久壽終正寢。終究是有“心機”之人,沒有把運籌的結果無限膨脹,曆史的長河總是這樣:“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
想得好是有“心機”,計劃得好是有“心機”,做得好是最有“心機”。由此可見,最有“心機”的人最大的特點是善於運用自己的智慧。數千年的人類曆史文化,是人類先祖運用智慧的產物;不能以“完成自我”而滿足,而應以完成人類、完成天地為目的。神氣的智慧,可以經綸宇宙,經綸天下,經綸國家。有“心機”的人善於用它,就能無所不成,使人生光芒萬丈,反之則會一事無成,使人生黯然失色,而與草木同朽。
一個人有了智慧,就無所不通,無所不曉。有了智慧,便有悟解,有了悟解,就可以一悟百悟、一通百通,就不必事事去求認識求明辨,就可以解開玄奧奇妙之謎。這也就是佛家所說的圓通無礙、大徹大悟。人生最好是用智不被物所惑,用慧不被物所蔽。無惑無蔽,就心裏明朗,心明就能見隱識機。見隱在於聖,識機在於神。孔子說:“求學接近於智,力行接近於仁,知恥接近於勇。”又說:“智慧的人不受迷惑,仁德的人無擔憂,勇敢的人不害怕。”沒有迷惑,沒有擔憂,沒有害怕,這就是他能成就事業的原因。
想成大事的人不能妄自菲薄,妄自暴棄,妄自拘限。天地不拘限人,人卻常常拘限於天地。不拘限於天地的人,就是英雄豪傑;拘限於天地的人,就是凡夫俗子。人人都具有智慧,靠發掘而各有所得,而由學問增益的智慧恢弘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