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同伴交往,不會分享
“我整天都待在家裏,周圍都沒有小夥伴跟我玩,隻有這些玩具陪我。”四歲的君君抱著一堆玩具,眼睛盯著電視。
沒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也失去了街坊鄰居的玩伴,孩子變得越來越孤獨。父母又常常喜歡將競爭壓力衍射到幼兒的發展上,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由爸爸媽媽陪著參加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或者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這都讓孩子缺乏同伴交往,導致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很少關心他人的需求,不能與同伴和睦相處,不會分享。
對症下藥:同伴交往,學會分享
擴大孩子的同伴交往範圍,確保幼兒有較多的玩伴。同伴交往對孩子的社會發展和個性成長至關重要。同伴範圍有限,幼兒就很難學會與人分享,也體驗不到合作和分享帶來的快樂和成長。因此,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們一起玩,減少孩子在交往中的不安全感。可以讓幼兒邀請小夥伴到家裏一起玩,讓孩子在同伴遊戲交往中,變得大方得體,學會與人交往的技巧,養成孩子關愛他人、謙讓友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幼兒園裏,小朋友都不跟我玩,爸爸媽媽也不在我身邊,我一個人很害怕,隻有這些玩具能陪我。”
在幼兒園裏,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幼兒緊緊抓住屬於他自己的東西不放,不願與別人分享。這是因為幼兒離開父母,或者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周圍都是陌生人)時,或者他受到同伴的欺負時,他在人際交往中感到害怕或者沒有安全感,而熟悉的東西可以給他心理上的支持和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讓他把自己賴以依靠的東西拿出來與別人分享,是任何一個孩子都無法接受的。
對症下藥:關愛幼兒,鼓勵分享
當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喜歡獨占玩具時,父母應該鼓勵幼兒與同伴積極交往。讓孩子知道,能給他安全感的不僅隻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還有那些一起玩耍的小朋友們。當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得熟絡起來以後,他那些不安全感也會漸漸消失,慢慢地,你會發現,孩子在願意與其他孩子遊戲的同時也喜歡和別的孩子一起分享了。當孩子表現出與他人分享的行為時,家長就應該及時鼓勵表揚,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讓孩子看到你們的肯定。
孩子獨占心理而不禮貌
媽媽帶著兩歲的琳琳到社區散步,路上遇到幾個熟人便閑聊了起來。熟人的寶寶看中琳琳手中的娃娃,“乖,給妹妹玩玩吧,都是好朋友。”琳琳死活不肯。連哄帶騙,終於讓琳琳對娃娃放了手,可過了一會兒,琳琳又去搶,還把別人家的寶寶推倒在地。
兩歲孩子在這個時候開始進入社會,幼兒園裏他們會遇到老師、其他的孩子,生活中突然多了那麼多人,寶寶並不太懂得如何和他們相處。吳禎說,分享、交換、合作遊戲,屬於比較高級、複雜的交往方式,寶寶們並不太能理解,所以當矛盾產生,他們會訴諸武力,具有攻擊性。
對症下藥:父母應教會孩子道歉認錯
父母首先要明確孩子的交往意願,如果寶寶不知道該如何去玩,你可以通過示範來幫助寶寶。在遇到衝突時,父母應保持公平,不要自主地判斷誰對誰錯,而應該從實際出發。如果自己的孩子被侵犯了,你應當幫孩子為自己說話,反之應該教他道歉認錯。這樣寶寶就會慢慢學會收斂攻擊行為,而選擇用更可接受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