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危機已經出現,接下去會怎麼樣發展,石大興不知道,也看不清楚。他選擇了以靜製動、量入為出的保守防禦策略,等待洗牌之後的局勢明朗。他相信出版行業沒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現行的經營方式。
一直做得平穩順暢的生意如今飄搖不定,危機四伏,前途未卜,石大興甚是焦慮,常常徹夜難眠。他沒有經曆過這樣的起伏變動,大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恐懼與不安。
這一年,距離石大興研究生畢業接觸圖書出版業有十二年,從他正式成為出版商算起,也有七年多了。按照彼得原理,每個人都麵臨著一個爬不完的梯子,由不勝任到勝任,再到不勝任,其間的跨度通常為五到七年。人們常說的“七年之癢”,其內在邏輯也在此。
如此說來,石大興的危機在這個時候出現,看來是順理成章不奇怪。
相比阿漆,石大興的綜合實力更強,規模更大,圖書的品質更好,而且有一定的市場品牌累積效應,因此,阿漆出局的時候石大興受到的衝擊並不大。到這個時候,石大興的內心還是自信的,依然認為自己是圖書出版核心競爭力的擁有者,打拚這麼多年之後,如今不僅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戰經驗,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要想真正淘汰他,不是那麼容易的。
但後麵發生的事情卻證明了石大興之前的許多判斷未必都準確,商場上,真正的話語權永遠屬於資本擁有者。從這個角度來說,石大興和阿漆一樣,都屬於小出版商。
然後,國家出版政策放開,出版機構改製,更為劇烈的動蕩接踵而至。許多財團和民營資本進人出版業,紛紛搶購和兼並大型民營出版機構,石大興因為規模較小,未能進人他們的視線。
看著那些在書刊界曾經大名鼎鼎受人尊敬的文化公司,一個個神神秘秘削尖了腦袋把自己送與他人收購與兼並,石大興看不懂究竟是玩些什麼,卻從中感到了幾分失落。他想起了銷聲匿跡的蘭書商,難道蘭書商的經營思路才是正道?如果他沒出問題,而是按計劃一直發展下來,那現在就應該是最熱門最搶手的香摸摸了。
小莫成了首批幸運兒,率先被整體收購,他雖然起步較晚,卻做得非常成功,在青春文藝類圖書當中影響很大。小莫他哥,也就是始終看不起小莫的莫老板,反倒越做越不行。據說小莫談收購時,已經到了苟延殘喘地步的莫老板曾搗鼓小莫把兩人的公司合一塊都算上,可小莫沒理他,而是用當年他經常教訓小莫的話回敬道, 自己的路自己走。危難時刻,見小莫竟然順風車也不讓自己搭,莫老板抬手就是一巴掌。從此兩兄弟分道揚鐮,井水不犯河水,回老家見父母都有意把時間錯開。
老曹曾經自我評價說如果他沒出息,於情於理都講不過去,對此石大興不是十分認同;但是,如果說能夠把阿漆給玩了的人這年頭一定能混出名堂,那石大興是認可的。當年石大興就感覺出小莫是個能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的後浪,幾年之後,果不其然。
石大興看好小莫,小莫也欣賞石大興,兩人關係友好,始終保持著聯係。經小莫的大力舉薦,一家計劃打造網絡閱讀與圖書出版一條龍商業新航母的民營資本找到了石大興,洽談收購“順勢”文化公司一事。
條件很簡單,整體收購“順勢”文化公司圖書出版一塊的業務,包括石大興本人和手下的團隊,包括公司現有資產和所有的外欠款。收購之後,公司另外更名,作為總公司的下屬分公司之一,由對方出資,石大興繼續率領團隊做圖書,擴充隊伍,加大規模。前三年的投資分別不得低於三千萬、五千萬、八千萬,多多益善,能達到四、五個億最好。石大興的工作就是要把這些資金變成圖書投放市場,而且必須保證不虧損。總公司的目標是把蛋糕做大,然後在大陸A股,或者港交所或者美國的納斯達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