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作是筆者主持的院級重點項目“周秦經濟倫理與中國當代市場倫理建設研究”的代表作。承擔這一課題,完全是出於對中國傳統思想精華的珍重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關注與關心。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與過程中,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去構建市場經濟的道德之維?構建怎樣的市場經濟倫理?這是構建現代經濟倫理無法回避的理論挑戰。在這一過程中,對作為中國以德性主義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倫理思想形成期——周秦經濟倫理思想的深入探討,在探求其原型的同時,尋求其中對於構建現代市場經濟倫理可資借鑒的理論資源,從民族自身的倫理文化中尋求可以與外來文化相對接的思想成分,既能使得傳統的原生的周秦經濟倫理思想獲得新的生機與“轉型”,又可以適合國情的市場倫理促進市場經濟體製的健康發展,具有積極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學術界對於中國傳統經濟倫理的研究從上個世紀90年代已開始,然而大部分是對某個人的經濟倫理思想做個案研究,缺乏係統的整體研究,而且缺乏一種比較的視野,從而無法清楚地再現中國古代經濟倫理尤其是周秦倫理思想的發展脈絡,也就難以真正挖掘其中的現實意義。於是乎,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以寬廣的理論視野、科學地研究周秦經濟倫理文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通過對《尚書》《論語》《周禮》及雲夢秦簡等文獻的考察,從紛紜複雜的周秦倫理文化中剝離出經濟倫理方麵的主要內容,進而概括出作為指導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倫理方麵的特征,將其投影到當代社會,在傳統與現實的共性中尋找結合點;同時以一種寬廣的理論視野,在實現中國傳統經濟倫理思想與西方經濟倫理思想對話的背景下,自覺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實現思想史研究與經濟史研究的緊密結合;最終提出了立足傳統,麵向現實,放眼全球與未來的一係列可行性措施,為社會主義市場倫理建設在更為切合中國當前實際的層麵上展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建設性意見。

坦白地說,研究周秦倫理並非自己長項,因而這是一塊硬骨頭,成書頗費周折。所幸的是,由於我們的不懈努力,合力攻關,總算完成了這一任務。本書是共同勞動的成果,蘇振武教授負責全書框架的確定及統稿、定稿,並撰寫了導言、第一、二、六、七章,約12萬字;王悅琴教授撰寫了第五、八、九章,約12萬字;魏濤講師撰寫了第三、四章及有關部分,約8萬字。米文科、楊蕾、黃亞娟等同誌也參與了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李偉、王真、王麗娜、楊普春、徐淩美等同誌參加了書稿的校對。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本書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拙作在寫作過程中還得到了陝西人民出版社金義良同誌以及有關方麵的關心和幫助,也參考了大量的資料,這裏一並致以謝意。

由於研究涉及史料很多,時間緊迫,因而書中難免有不當、不到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蘇振武2007年5月於寶雞

聯係電話:

郵編:

通訊地址:

電子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