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1 / 1)

當把喜愛轉換成愛好,把閱讀催化成寫作,我就知道自己要與小小說白頭偕老,有小小說陪伴終身。20年的光陰,把我從意氣風發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拖進了腰酸腿疼脂高腎虧的狼狽中年。唯一能令我挺直了腰板說句硬氣話的就是:在小小說界咱大小還算個人物!

從公元1983年9月發表第一篇小小說起,零零碎碎拖拖拉拉也搗鼓出了500多篇作品,1999年還出版了自己的小小說集。但是,我真正意義上靠近並踏入小小說殿堂的應該是公元1998年。1998年那是一個春天,我的小小說《將軍》獲得97-98年度全國小小說優秀作品獎,《百花園》還以“小小說星座”頭題推出我的3篇小小說。這3篇小小說都被《小小說選刊》《作家文摘》選發,又入選了多種版本的集子。2000年,又是一個春天,我被編入《小小說五星連環》精心包裝隆重推出,真讓我體驗了一回什麼叫做自豪。2002年還是一個春天,我在中國作家協會捧回了晶瑩奪目的“小小說星座”的獎杯,又讓我體驗了一回什麼叫做驕傲!我與小小說的幾次親密接觸都是在盛意盎然的春天,這是否寓意著小小說正迎來她生機勃勃青春向上的春天呢?

開始接觸小小說的時候,我還是個愣頭青年。當時我每天都能寫一篇小小說,盡管發表的寥寥無幾,熱情卻始終不減。現在約稿信很多,卻發愁拿不出像樣的東西交差。比我早出道的孫方友、謝誌強、劉國芳等仁兄創作激情不減當年,佳作不斷;較我晚出道的宗利華、鄧洪衛、海飛、一冰等賢弟更是出手不凡,氣勢咄咄逼人。不是自己對自己要求高,就這樣的陣勢你能不加鞭催馬往前趕嗎?不是沒有產生過動搖,不是沒有萌發過放棄:在單位大小負責幾百號人的吃喝拉撒,不斷加碼的業務指標壓得你喘不過氣來;在當地文聯的《牡丹》雜誌負責個小小說的欄目,編閱成百上千的稿件折騰得頭昏眼花;來自故事傳奇紀實類的高額稿酬的誘惑,一篇小小說賺不到一袋米錢,一篇故事最次也能拿到個“最低生活保障線”。每次“移情別戀”的念頭都被那些關注我的目光和一期期精美的小小說雜誌擊得粉碎,逃得無影無蹤。

出版第一部小說集已經是5年前的事了,原想有一本集子就行了,可是現在翻翻以前的集子覺得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近幾年的一些新作也應該給歸集歸集,找個角落去蒙塵浮灰。這本集子大多是5年來在報刊發表的新作,也篩選了部分第一部集子中的自己認為還說得過去的作品。有了這本集子,我寫小小說的大概斤兩,朋友就可以掂量出個十之八九了。

感謝小小說。

感謝所有關心支持我的朋友,感謝所有喜愛我的小小說的讀者朋友。

劉建超

2004年9月於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