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從秦國祖先講起(1 / 2)

漢代的故事卻要從秦國的祖先講起,似乎有些奇怪,然而我總覺得有這個必要。

所謂“漢承秦製”,作為中國曆史上頭兩個大一統的王朝,秦漢之間有著太多的相似與延續,再加上秦朝短祚,秦漢的曆史頗有些融合在一起而不分彼此的味道。

“秦時明月漢時關”,不理解秦朝的曆史與傳統,就不能理解楚漢時期天下諸侯的爭鬥,就不能理解“文景之治”時期休養生息的必要,就不能理解漢武帝征伐四方的決心。

所以說,秦漢本一體,曆史學界素有“周秦之變”、“漢魏之變”以及“唐宋之變”的說法,但卻從來沒有人把秦漢分開來看。

當然,在我們的故事裏,秦畢竟是次,而漢才是主。所以為了分清主次,我們從秦始皇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10年開始詳細講。但在這之前,先簡單的聊聊秦國的祖先,大致看看秦嬴氏家族是如何一步步發展,並最終享有天下的。

秦始皇嬴政是曠世君王,他發明“皇帝”這個詞來自居一點兒也不誇張,所謂的“三皇五帝”都是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真正嚴肅討論起來不過是上古部落的族長,所統領的區域極為有限,大小逃不出黃河、長江流域。先不論他們到底道德水平如何(他們最令後人稱讚的還是傳說中的道德水平),就建立的功業而言,是遠遠不能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

這不是對秦始皇個人的盲目崇拜,如此“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的驚天壯舉非他一人之功。賈誼說秦始皇是“奮六世之餘烈”,其實他所繼承的“餘烈”隻怕遠遠不止六世,秦嬴氏的奮鬥可以追溯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秦嬴氏是五帝之中顓頊的後人,顓頊就是屈原《離騷》中自報家門時提到的那個“帝高陽”。這麼說來,楚人屈原畢生協助楚王對抗的其實也是“數千年前是一家”的同族,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大水衝了龍王廟”了。

嬴氏的第一個祖先叫大費,又叫伯翳。傳說中大費幫助大舜帝調訓鳥獸訓的非常好,所以被大舜賜姓為嬴氏,也就成了秦嬴氏的祖先。當然,此時還隻有嬴氏這個姓,沒有秦這個封號。

嬴氏大費的後人傳到了商紂王時期,有一個人叫飛廉,他善於行走奔跑,估計是當時的短跑或者長跑健將,所以被紂王重用。飛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力大無比,名喚惡來,便是秦嬴氏的祖先;另一個史書上沒記載有什麼特殊才能,名喚季勝,便是戰國七雄中的另一個,趙國趙氏家族的祖先。所以,其實秦趙本同祖。

商紂王時期民不聊生,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武王伐紂,飛廉和惡來都是紂王手下的大將,兵敗之後惡來被武王斬殺。季勝也不知是為什麼,沒有和父親兄弟站在一邊,選擇了投靠武王,在周朝建立之後成為了周氏王朝中的貴族,他的曾孫造父還成為給周穆王(時間大概在武王伐紂之後的100年左右)駕車的親近之臣。

傳說中周穆王乘著造父駕的車西尋,見到了西王母(就是傳說中王母娘娘的原型),相聚甚歡而忘了歸期。恰好此時徐國的徐偃王叛亂,周穆王又乘著造父駕的車日行千裏趕回來平息的叛亂,大破徐偃王。之後,周穆王為了嘉獎造父的駕車之功,封他為諸侯,封地就是“趙城”,此後造父的後人也就開始以趙為姓。

所以說,嬴氏家族在秦始皇統一天下前800年,也就是上一次天下換主人的時候,站錯了隊,遠不如同宗趙氏顯赫,不是周王朝分封時的諸侯。當時惡來的後人,也就是秦嬴氏的祖先非子,還沾了同宗趙氏的光,在趙氏的屋簷下生活了很多年。

非子延續了家族的老本行,在犬丘以養馬為生,與野獸為伍。後來周孝王(時間大概在周穆王之後的40年)聽說了,知道贏氏家族的先人是為大舜帝養鳥獸的,現在養馬養的也好,便讓他們為王室養馬,並賜予了一處縣邑,這個地方就叫“秦”。於是嬴氏家族正式開始以“秦”為號,正式成為了周王朝下的一方小諸侯。

說來也是湊巧,秦趙的祖先本以養動物發家(大費是為大舜帝調養鳥獸的),後來他們也都分別因為馬而得封為諸侯,一個“禦馬駕車”(趙),一個“養馬”(秦)。曆史長河風雲變換,周天子們絕對想不到,自己“司機”的後人在幾百年之後會裂土封王(趙),而自己親封的“弼馬溫”家族更是會在幾百年後取而代之成為下一個王者,著實有趣。

嬴氏善於牧馬的傳統千年流傳,據說著名的相馬大師伯樂的原型也是秦人。當然,善於相馬隻能讓他們立足,以後真正的雄起還是靠善於相人。

西周時期,秦一直是小諸侯,根本入不了大國的法眼,直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引來了西戎犬戎的入侵為止。當時周邊的諸侯們都對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亂點烽火台的行為十分不滿,拒不出兵,隻有秦襄公出兵勤王立下了大功,護送幽王的兒子平王到了東都洛邑(就是洛陽),開始東周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