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皇一統,海內大同(1 / 2)

秦莊襄王也沒有在位多久,三年的時間便去世,於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即位。

此時,秦國已經開始呈現對六國的欺壓之勢。與“合縱連橫”時期不同,那時候六國聯合起來是強於秦國的,而此時六國聯合起來也已經抵擋不住強大的秦人了。在秦始皇即位之前,“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國信陵君曾經率領五國聯軍戰勝過秦軍,“叩關函穀”,“卻秦軍於河外”,也算是大大舒了山東各國一口惡氣,長了不少麵子。隻可惜,函穀關天下堅城,即便是以強擊弱也未必能攻破,更何況是以弱擊強?信陵君再厲害也是枉然,整體實力的差距不是個人能力能夠彌補的。

秦始皇即位之後,山東諸國的聯盟再次崩潰,信陵君也遭人猜忌失勢,天下間已經無人能夠阻止秦國進軍的腳步了。

賈誼所說的六世之餘烈中六世指的也就是從秦孝公開始到秦始皇之前的六個秦國君主,前麵我們都一一介紹過: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

關於秦始皇的身世,有很多撲朔迷離的地方。

司馬遷很壞也很保守,在《史記》的原文中他隻說秦始皇的母親本是呂不韋的小妾,卻並沒有說當時她到底有沒有身孕。可是唐代的司馬貞在給史記做索引的時候卻說,秦始皇的母親本來是邯鄲富豪家的女兒,擅長歌舞,在呂不韋獻給公子異人的時候已經懷孕。

如果我們相信司馬貞的說法,那麼秦始皇也就是呂不韋的兒子了,那麼這就是呂不韋做的一場比之前投資公子異人還要大的生意了,他直接盜取了秦嬴氏家族千年的奮鬥和努力結果,一舉讓自己的兒子成為了天下之主。

雖然其實呂不韋自己並沒有享受到任何好處,因為秦始皇不會認他。

秦始皇根本就不在乎他到底是誰的兒子,反正天下是自己的。建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功業的君王什麼都可以舍棄。

即位之後,秦始皇和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一樣,先把妨礙自己的太後和把持朝政的權臣給請出了朝堂,把國政實實在在的拿到自己手中。

在甩開母親(太後)、父親(呂不韋)和母親的情人(嫪毐)這些包袱之後,秦始皇把手伸向了六國,在李斯的幫助下,用蒙鶩(蒙恬和蒙毅的爺爺)、王翦等將軍連年征伐。

秦始皇先滅了已經欺淩多年、早已孱弱不堪的韓,然後離間趙國君臣,讓廉頗李牧這些名將不受重用,後一舉滅趙,又順帶掃滅魏國。之後,秦始皇讓本已告老的王翦帶兵六十萬決戰滅楚,在燕太子丹派遣的荊軻刺殺失敗後又一怒滅燕,最後集全國之力鏟除齊國,前後一共用了二十六年的時間。

統一之後的秦始皇不再滿足秦王的稱號,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於是創立了“皇帝”這個詞。同時,他不再采用周朝的分封製度,而開始使用郡縣製,將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直接由自己任命各個郡的長官,廢除諸侯王各自為政的製度。為了防止臣民叛亂,他沒收天下大部分的兵器熔煉成十二個大的金屬人放在宮廷中,希望自己的子孫可以萬世為君。

秦始皇的貢獻顯然是巨大的,車同軌,書同文,讓原本雜亂幾百年的中原大地真正從各個方麵變成了一家人,變成了再也分割不開的國家,讓中華民族有了大一統的傳統。

世界四大文明隻有中國的文化綿延幾千年不絕,正是因為有秦始皇開創的這樣大一統的思想和觀念,它讓中華民族永不分裂,分久必有合。

然而,再多的貢獻也無法掩蓋秦始皇作為暴虐君王的事實。

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國一直走的是“國富民窮”的路線。秦國越來越強大,然而秦國的人民卻越來越痛苦,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商鞅變法建立的法家統治和如今我們所說的“法製”差別極大,原因在與二者立法的根本不同。

現今的法律是為公民立法,規定公民的義務,保障公民的權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限製了統治者的權力,規定了統治者的義務。可秦朝的法則不同,它純粹是保障統治者權力的,和人民半毛錢關係沒有,甚至和官員都沒有太大的關係,隻是為了皇帝或者國王一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