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刺要一根一根拔
韓信被廢了楚王之後困在長安好幾年,不安分的他開始謀劃反事,這一年終於動手了,他挑中押賭注的那個人叫陳豨。
陳豨也是一個當初跟著劉邦打天下的將領,來曆有些詭異,誰都不知道他是從哪兒來的,司馬遷在《史記》裏很無奈的說他:“不知始所以得從”,就是不知道最初是怎麼跟上劉邦的。
不管來曆吧,從一些史實上可以看出,劉邦還是比較相信他打仗的能力的。在韓王信不堪匈奴的騷擾投降叛國之後,劉邦派他去當趙國的丞相,總領北方趙國和代國的軍隊。
此時的趙王和代王都是劉邦的兒子,年齡還小都留在長安,沒有去坐鎮北方,所以趙國代國的丞相就和坐鎮一方的諸侯沒有區別,不知陳豨和成安君陳餘有沒有什麼關係,都姓陳而且都曾經監管趙代。
在這種危機的時候,劉邦讓陳豨去總領北方的軍事可見對他的信任。
隻可惜,陳豨本不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在陳豨離開長安的時候,韓信專門去送行,對他說:“你此次出兵,掌握的天下最精良的士兵,陛下多疑,即使再信任你,在經過旁邊小人再三的進讒之後也會懷疑你,三年之內必定要奪你的兵權。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如果你願意,我給你在長安做內應,到時候一起造反。”
韓信的本事是天下人公認的,本就不是老實人的陳豨就這樣和韓信暗自結成聯盟,奔赴前線。
陳豨和劉邦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擁有同一個偶像:當年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
陳豨到了北方之後開始學魏無忌豢養死士,他路過趙國的時候賓客從者千餘人,全城都震動。
其實想想陳豨也有點兒傻,劉邦這麼擔心江山不安穩,聰明人如蕭何張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影響力破壞小來防止劉邦的猜忌,他居然還如此高調行事,生怕不成為劉邦的眼中釘,簡直是找死。
劉邦很快就開始關注陳豨的行為,最終覺得已經不可以把他再放在外麵了,就趁著太上皇殯天的時候,召他回來。
此時陳豨已經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如果回長安必沒有好下場,就索性造反,開始劫掠趙、代兩地,自稱代王。
劉邦再度禦駕親征,打到邯鄲的時候,他大喜說:“陳豨這小子不據守邯鄲,卻想靠漳水來防守,我終於知道他的無能了。”
後來劉邦又聽說,陳豨手下有好多部下都是商人出身,便讓部下花大量的黃金去收買他們,果然大有收獲,很多都來投降。
如此幾番打擊之後,陳豨的部隊很快就開始進入潰敗的節奏,但是遠在長安的韓信卻沒有那麼消息靈通,依然按照當時的約定,在陳豨造反之後,開始有所行動。
韓信計劃動用家臣去製作假的詔書,然後赦免官方有罪的工匠和奴隸,發動他們襲擊呂後和太子。韓信門下的一個被他囚禁起來的門客暗中把消息透露給了自己的弟弟,這個門客的弟弟為了救哥哥就告密到了呂後處。
呂後處變不驚,沒有馬上聲張,想把韓信單獨找來抓住,後來又考慮如果是自己去召他,有可能韓信會有所警覺而不來,便叫來了蕭何。
當年韓信離開項王來投奔劉邦但卻得不到重用,在逃亡之際是蕭何放下一切把他追了回來,強力推薦給劉邦,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所以韓信對於蕭何一直都是敬重的。
蕭何騙韓信說高帝已經平反歸來,讓群臣都進宮慶賀,韓信見是蕭何讓他去的,便也沒有多疑,徑自去了,誰知這一去就是進了鬼門關。
韓信一進長樂宮,便被呂後事先準備的武士抓住當場斬了。呂後也是夠狠,又趕盡殺絕的誅盡了韓信三族。一代英豪就這樣死在了一個女人手中,在臨死前他再後悔當初沒有聽蒯徹的話也沒有用了,光會打仗而不懂政治,隻能是這種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