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漢惠帝七年至漢高後七年 公元前188至181年(1 / 2)

第四節 呂後時代

惠帝生前是唯一一個可以稍微阻止一下呂後瘋狂的行為的人,他死後,呂後就真的毫無忌憚了,她開始謀劃著給自己呂氏宗族的人封王的事情。

礙於“白馬盟誓”,呂後的此項計劃一直進展緩慢。

所謂的“白馬盟誓”之前沒有提過,那是劉邦死之前,當他已經把異姓王都鏟除的差不多的時候立下的。劉邦殺了一頭白馬,立下了這個規矩:“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

“白馬盟誓”其實是定下了漢朝的兩大傳統:1,如果不是皇族就不能封王;2,如果沒有戰功就不能封侯。當然其實這兩個傳統都或多或少的被打破過,第二條在漢武帝時期被破例之後大家就基本上不太管它了,而第一條劉邦的後代們堅持了400年,所有的破例都是特殊情況,比如建國之初的八大異姓王,比如南越王趙佗,比如東漢末年的魏王曹操。

除了這些個例以外,破壞這一條最多的就是呂後。

呂後掌權的十五年裏,她最想幹的事情就是封呂氏的人為王,先後也確實是封了好幾個,呂祿呂產呂台都曾經做過王,隻不過這一切最後都隨著呂後的逝世隨風而去了而已。

此時的呂後開始“臨朝稱製”,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女主主政。

高後元年,呂後提出給諸呂封王的提議,卻被王陵當場拒絕。

和陳平周勃的圓滑保身不同,王陵真如劉邦所說,太過耿直,什麼事都直接和呂後對著幹,“劉邦原來還是老子的小弟,他老婆我怎麼可能害怕?”

王陵經常不懼艱險站出來對抗呂後,保護劉家的利益,這次也不例外,他認為給諸呂封王違反了“白馬盟誓”,絕對不可以接受。然後呂後又問了陳平和周勃,他們二人卻說:“高皇帝統一天下,封劉氏子弟為王;現在太後臨朝管理國家,封幾個呂氏的王,沒有什麼問題。”

陳平和周勃的說法惹火了王陵,王陵在朝議結束後指責他們:“當初高皇帝與我們歃血盟誓的時候,你們二位不在場嗎?現在高皇帝駕崩,女主當政要封呂氏為王,你們卻要迎合太後而背棄盟約,以後有何麵目去地下見高皇帝呢?”

陳平和周勃對王陵說:“在這朝堂之上當麵阻止太後,我們確實不如您;但是以後要安定國家,保護高皇帝的子孫,您卻不如我們。”

沒錯,對付呂後,既要有王陵這樣的直臣,也要有陳平和周勃這樣忍辱負重、等待機會的人。

果然沒過多久,呂後覺得王陵在朝中實在是太礙眼,就把他升為地位更高的太傅,但實際上卻是削奪了王陵丞相的權力。

王陵一個人對抗呂後顯然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得耿直絕對在一定程度上遏製住了呂後的野心,讓呂後意識到了劉氏的江山沒有那麼容易倒。所以,王陵其實是犧牲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來給劉氏江山爭取時間,給陳平周勃這些忍辱負重的人爭取時間。

右丞相王陵被調走之後,呂後升陳平為右丞相,提拔自己的親信審食其為左丞相。

掌政多年的呂後逐漸熟悉政務,慢慢開始用自己的人來替換那些劉邦的老臣,進一步達到奪權的效果。

審食其不是一般人,與其說他是呂後的親信,不如說他是呂後的男寵。

呂後在項王軍中被囚禁的時候,審食其一直陪伴在她身邊,對這個與自己共度青春、共曆苦難的人,呂後非常器重。

同時,呂後也將原來保過劉如意的禦史大夫趙堯給撤掉,換上了曾經在沛縣救過自己的任敖。任敖和當年的曹參一樣,最初是沛縣的獄吏,劉邦造反的時候沛縣的縣令抓了尚在縣中的呂後在獄中,獄裏有人欺負呂後,幸好任敖出手相救才讓呂後逃過一劫。

連續的人事變動是為了呂後再次提出給諸呂封王做準備,這次她學聰明了,沒有直接封活著的人為王,而是先追封自己死去的父親呂公為宣王,追封自己死去的哥哥呂澤為悼武王,打算用這種追封死人的方式來作為給呂氏封王的開端。

呂後的第一步追封死人成功後,開始了第二步,還不是封諸呂為王,而是將自己女兒魯元公主的兒子張偃封為了魯王。魯元公主的丈夫張敖原來就是劉邦時期八大異姓王之一,隻不過後來被廢黜了而已,呂後封張偃為王是打出繼追封死人後的第二個擦邊球。

呂後的第三步是在封諸呂前安撫劉氏大臣們的心,她封了惠帝名義上的幾個兒子為王。惠帝的這些兒子一是有可能是假的,二是年齡太小封不封都隻有個名分沒什麼區別,完全是呂後用來穩住大臣們的把戲而已。

連續做了三步準備之後,呂後覺得時機差不多了,就派自己的宦官張釋給幾個可以信任的大臣委婉的表達了讓他們上書請封諸呂為王的事,這樣果然有幾個人明白了其中的關節,上書請封呂後哥哥呂澤的兒子呂台為呂王。

開始給諸呂封王之後,呂後覺得要加強一些和劉家子弟的聯係來鞏固自己的勢力,就讓楚王劉交的兒子劉郢客和齊王劉肥的兒子劉章入宮來當侍衛,封侯的同時還分別找了呂家的女子嫁給他們做老婆,想把這兩個人培養成劉家中呂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