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文帝前元年 公元前179年(1 / 3)

第一節 鏟除異己?穩定朝局!

曆朝曆代如何“解決”自己的開國功臣都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王朝的建立是一種“馬上打天下”的模式,這些擅長馬上功夫的人理所當然成為了一個王朝最關鍵的實權團體,但是顯然這種馬上的模式並不適用於後續國家的治理。國家的治理應該需要一批從正常的常規選拔製度中脫穎而出的人來掌握職權,讓他們進行“馬下治天下”的模式。

然而從開國的軍功團體手中成功的把實權轉移到新的治理團體中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那些戰功赫赫的開國元老們不會輕易的放權,殘酷的戰鬥經曆告訴他們隻有時時刻刻把權力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保險的。

於是君王們為了成功完成這個過程,經常會使出一些特殊的手段,這個手段有時會伴著流血,比如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殺功臣,比如劉邦對於異姓諸侯王的征伐;當然有的時候這個過程也會比較平和,比如漢光武帝的遣散諸將,比如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

劉邦在殯天的時候其實把這個實權轉移的過程完成了一半,他成功的把那些威脅最大的異姓諸侯王都一一鏟除,但為了防呂後,他不得不留下了一批朝中的元老功臣,比如陳平周勃王陵張良等等。呂後十幾年的統治相當於又把這個實權轉移的過程完成了一部分,她的努力讓這些當年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老臣們慢慢離開朝局,隻不過她選的接替者都是自己呂家的人而已。

等到諸呂之亂後,朝中的老臣又一次出頭把持了朝政,立下文帝。經過前人的鋪墊,擺在新皇帝文帝麵前的任務就是把老臣們徹底的清除出核心決策層了。

劉邦和呂後時期的漢朝是混亂不堪的,由於有戰時軍功的存在,朝中的用人等等都是一個較為隨意和不合規矩的狀態,文帝如果想讓朝局走上正軌,就必須完全讓那些建國的元老退出,拿出一批自己人、一批走正式治理天下途徑脫穎而出的人才。

其實由於呂後的迫害和年齡的原因,當時剩下的劉邦舊臣已經不多了,區區三人而已,那就是平亂首功的周勃陳平,還有將軍灌英。

雖然隻有三個人,但卻個個都是朝野重臣,又是平亂的最大功臣,分別是左右丞相和太尉,三公之中最大的三個官,對於國家的治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另一方麵,在皇帝和重臣有矛盾的時候,重臣們通常會有個最狠的招叫做“廢立”,既然你要和我們作對,廢了你換一個皇帝就是,昭帝宣帝時期發生的霍光廢帝事件就是如此,昌邑王劉賀被立了二十一天,不符合霍光的心意,於是霍光就直接廢掉了他,換另一個有資格的人當皇帝。

此時誰最有資格和文帝搶皇位,當然是劉邦的長孫齊王劉襄了,而劉襄甚至還有兩個在朝中非常有地位、也非常有能力的弟弟城陽王劉章和濟北王劉興居。

好,文帝在繼位之初,他的心頭大患有誰應該很清楚了,無非就是這六個人:周勃,陳平,灌英,劉襄,劉章,劉興居。

然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四年之內,這六個人病死了四個,活下來的劉興居謀反兵敗自殺,周勃也被告謀反抓了起來。

如果說陳平和灌英是因為年紀大了,病死也算正常,那麼劉襄和劉章呢?如果說劉襄這樣養尊處優的王爺23歲暴斃還勉強可以接受,那麼劉章這個20歲就震懾諸呂、霸氣外露的英豪也22歲就暴斃是不是多少有些可疑呢?更何況他們的弟弟劉興居還在這個時候跳出來造了一場不可能成功的反?

也許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查了很多史料,對於這些情況主流的說法都是劉襄“鬱鬱而終”,對於劉章的死甚至沒有過多的討論,仿佛大家都非常的相信這些可疑的死亡和文帝一點兒關係也沒有。

提出這個疑問和懷疑僅僅是在翻閱史料時偶然的所得,純屬個人觀點。

我很喜歡一首詩,那是白居易《放言》的後四句:“周公恐懼流言後,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所謂“瓜田李下”,文帝有很大的“大偽似忠”的嫌疑。曆史沒有任何蛛絲馬跡有可能隻是他的手段高明而已,以至於沒給後世的我們留下一絲證據。

一生真偽複誰知?文帝真偽已經永遠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了。

真的很為劉襄劉章劉興居三兄弟感到遺憾,如此有本事的人卻最終隻能這樣在曆史上短暫的劃過,沒有綻放出更多的光彩,這也許就是英雄的生不逢時吧。

其實這麼短暫的人生也已經給人留下足夠耀眼的光芒了,這裏講一個和劉章有關的趣事。

兩百年後,當王莽攛掇了漢室的江山之後,有一支著名的農民起義軍叫“赤眉軍”。赤眉軍的得名是因為最初起義的時候沒有錢統一服裝來區分,他們就很樸素的把自己的眉毛都塗紅來給同伴辨認。

赤眉軍是東漢初年一個非常重要的農民起義軍,劉秀後來能夠重新統一天下光複漢室有很大程度上是占了他們的光(文革時期的說法是:大地主階級的代表劉秀盜取了農民起義的果實)。

這個部隊在初具規模時,考慮到當時人心思漢,大家都懷念西漢兩百年的治世,所以打算立個正宗漢室後人來做名義領袖。西漢先後有過十二個皇帝和茫茫多的王爺,可赤眉軍單單就挑中了城陽景王劉章(“景”是諡號),認為他英武過人,應該選他的後人來做自己的領袖,於是開始全軍找劉章的後人。

劉章雖然22歲就死了,可卻留下了子嗣,這些後人經過了兩百年的繁衍,居然已經滿天下了,在區區幾萬人的赤眉軍裏找出了兩百多個劉章的後人,最後不得不采取抽簽抓鬮的方式來決定領袖,成為一段趣聞。

劉襄沒有劉章那麼受後人敬重,不過他的兒子桃侯劉舍在景帝朝的時候做到了朝中的丞相,也算是很厲害了。

文帝忌憚的六個人中,周勃算是結局不錯的一個,畢竟是善終,雖然晚年有些淒慘。

周勃在做丞相的時候百般為文帝所刁難。

確實,丞相這個位置太難為周勃了,他在沛縣的時候本來隻是一個靠在喪禮上吹笛子賺錢為生的粗人,後來跟劉邦打了不少仗也就鍛煉了行軍打仗的本事,突然讓他做丞相這種文活兒,挑戰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