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大哉賈誼
漢文帝在接管皇位的時候國家可謂是內憂外患,在外麵臨強大的匈奴,而在內有各個諸侯國逐漸強大的威脅,已經將漢朝轉換成正常和平時期模式的文帝在摒棄了那些精於戰場的大臣之後需要找到一批精於治國的人才。
而此時,湧現出了兩個在整個漢朝四百年都排得上號的政治天才,他們的現對理清漢朝體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整個國家為整個民族做出了不凡的貢獻。隻可惜除了貢獻同樣不凡外,他們倆還同樣擁有一個頗為悲劇的結局,讓古往今來無數人為之扼腕歎息。
這兩個人就是賈誼和晁錯。
先從賈誼開始說。
賈誼是張良之後西漢最頂尖的政治天才。
整個西漢兩百年,在對國家大政有卓絕貢獻的人中,最年輕的武將是霍去病,最年輕的文官就是賈誼。
霍去病十八歲第一次出征匈奴,二十歲就作為主帥指揮漢軍主力取得河西大捷,二十二歲就和匈奴決戰漠北,封狼居胥。而賈誼十八歲以文采成為河南郡守吳公的門客,二十出頭就成了漢廷博士,不到一年的時間連續升遷三次,官至太中大夫,成為文帝身邊最耀眼的智囊。
和霍去病相比,賈誼並沒有外戚身份,僅僅是一介布衣,完全憑借自己的才學在這麼小的年紀就成為最高級的“中字頭”官員太中大夫是非常難得的,甚至幾乎是絕無僅有,東方朔什麼的混到這個位置已經四五十歲了。整個西漢,年輕文官中大概也就兩個人勉強可以和他一比:一個是武帝後期的桑弘羊,十三歲憑借自己高超算術才能被武帝看中召進宮中成為低級“中字頭”官員,但也由於他的才能過於局限,直到四十多歲才混出來;另一個是哀帝時期的董賢,二十二歲就位列三公,看起來似乎比賈誼還牛逼,但其實,那完全是因為他和哀帝是好基友,還經常帶著妻子和哀帝搞3P所帶來的福利。
所謂的“中字頭”官員就是漢廷內朝那些官名中有“中”字的官員,比如太中大夫、禦史中丞、中常侍等等,這些官雖然上品秩不高,但卻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可以直接和皇帝討論國家的大事,決定天下命運。他們的地位就和唐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康熙時期的“上書房行走”還有清朝後期的“軍機大臣”一樣,不管官職有多低微,隻要帶了這個頭銜,那就可以被認為是“宰相團”的人,是皇帝的智囊。
然而少年得誌不一定是好事,霍去病在二十二歲大戰完匈奴後第二年就病逝,而賈誼也在他最頂峰的時候遭到了朝中那些老臣們的排擠而被疏遠。這些老臣就是以周勃和灌英為代表的朝中保守派,他們對賈誼提出的各項改革都難以接受,打了一輩子仗的他們隻想好好過幾年消停日子。另外,他們排擠賈誼也是有私心的,自己辛辛苦苦混了一輩子才到了如今這個位置,而你賈誼這樣一個乳臭未幹的黃口小兒,光耍耍嘴皮子就要和我們平起平坐,當然難以接受。
老臣們不是良心壞掉了,他們也想讓漢朝變的更好,但確實是眼光看不到那步,成了阻礙進步的反麵力量也不是他們的本意,這是曆來改革都會出現的問題。既然是改革就會有利有弊,保守的勢力往往是過多的強調了弊端,這是所有改革者都會遇到的問題,從商鞅到小平同誌隻怕都遇到過。改革者能不能邁過這些困難,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君主的決心是很重要的一條。沒有秦孝公放下一切的信任,商鞅變法沒有那麼容易成功;而如果宋英宗可以更多的相信王安石一些,王安石變法也許就沒有那麼容易被推倒全麵改回來。
“時代造就英雄”,賈誼也許是生錯了年代。
文帝是一個明君,但不是一個能夠徹底改革的君主,他更喜歡穩定,更喜歡溫和,這一點和他的孫子武帝差別很大。漢朝很多改革和大政,在文景時期曾經都有人提過,都有一些預備措施,但真正徹底做到都是等到了武帝時期,這和國力的積累有關,也和君王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