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漢文帝前九年至前十二年 公元前171至168年(1 / 2)

第六節 晁錯,另一個賈誼

賈誼病逝之後,西漢另一個天才晁錯又開始逐漸嶄露頭角。

一般來說,晁錯被認為是一個儒家出身的官員,這和他後來的各種主張有關。但從其行事風格上來看,他也同樣具有了很深的法家特色,這是受他的教育背景所影響,晁錯最初在洛陽求學的時候學習的是申不害和韓非子的刑名之學。

晁錯這個融合了儒家和法家兩派特色的人,非常難得的在當時那個道家學說處於主流地位的時代脫穎而出。

儒家的經典《尚書》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基本上被毀幹淨了,漢初已經失傳,隻有齊國的一個九十多歲的姓伏的老書生留下了一部分內容。

《尚書》分今文和古文兩版,今文就是伏生藏著留下來的這一部分。伏生藏的《尚書》是用秦朝人的小篆所書寫,當時漢代已經開始用隸書了,大家都看不懂,所以必須得伏生口述翻譯出來別人才能知道書中具體內容。

漢廷想把這部珍貴《尚書》的內容保存下來,可伏生年紀太大,不方便來長安,他們就派晁錯去和伏生學習,同時記錄和翻譯,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把這部分《尚書》用隸書整理出來帶回長安。因為晁錯用的是當時人看得懂的隸書,所以這部《尚書》被稱為今文《尚書》,也就是我們現在都能看得到的那一版。

古文《尚書》是漢武帝時期魯共王蓋房子的時候,弄壞了孔子舊居的牆壁,發現出來的用古文小篆書寫的《尚書》,俗稱孔壁中經,和今文《尚書》有一些內容上的出入。不過後來古文《尚書》再度失傳,在東晉的時候才被找出來,傳到了現在。

現在學界一般認為晁錯修正的這部今文《尚書》是真的,而東晉時期被找出來的那個古文《尚書》是假的,真正的孔壁中經古文《尚書》還是失傳了。

朝廷當時能派晁錯去做這麼重要的事情,可見晁錯在儒家裏還是有一定學術地位的,歸來之後他向文帝彙報了自己的成果,得到賞識,升官為太子家令,漸漸的走進大漢朝政治的核心。

漢朝太子的“老師團”,團長太子太傅是兩千石的大員,在他之下還有太子少傅和太子洗馬等各種官職,而太子家令也是其中一個,不過地位比較低,甚至還不一定能算的上老師,算陪讀、門客或者家臣更為合適。

雖然地位不高,但畢竟是接近了漢朝政治的核心,以晁錯的才能,很快就顯示出了他的與眾不同,幾次進言讓文帝對他刮目相看,而太子劉啟對他甚至已經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太子府的人都叫晁錯為“智囊”。

文帝十五年漢朝舉行了一場賢良對策,大概有一百多位大臣和文帝親自進行國家大事的對策商量。賢良對策是一種公開提拔官員的考核方式,當時隻限於在官員之中,到武帝的時候才放開到一般民眾的層麵。

賈誼已經去世,晁錯以其對朝政深刻的認識得了第一名,又一次遷為中大夫,成為了一名內廷官員,可以更為直接的和文帝討論國家大事。

文帝時期,晁錯主要提過的政治主張有三條:

第一條:強軍

晁錯建議加強軍隊的建設,在裝備和軍隊的編製上進行改革,提高漢朝軍隊的戰鬥力。晁錯非常強調裝備的重要性,指出匈奴軍隊強在騎兵和馬匹,而漢軍強在弓弩,所以要建立起一套以弓弩為主,搭配地形的防守體係對抗匈奴。

晁錯建立的這套體係成為文景時期漢軍對抗匈奴的主要方法,李廣和程不實正是靠這套體係成為一時的名將,尤其是李廣的“飛將軍”之名,隻有這種以弓弩為主的體係才能夠最大程度上發揮李廣神箭的威力。

第二條:改變邊塞的兵役製度

漢初施行的兵役製度基本沿用秦朝,那就是由全國的成年男子輪流到邊郡進行服役。這種方式是商鞅變法時設立的,那個時候秦國的國土較小,由成年男子自行去服役的措施實施起來比較順暢。但隨著秦朝統一六國後國土的增長,這種服役製度逐漸顯現出了弊端,押送服役的成年男子到邊郡變成了一項巨大的負擔,因為路途實在是太遠。

不但服役的路途較遠,秦法中“失期當斬”的規定也很嚴格,這造成了很大的不安因素。陳勝吳廣的起義還有劉邦一開始的造反都是因為押送服役之人誤了期限而被逼反的。本來這些人到邊郡不用服役多少時間,可他們花在路上的時間卻很多而且還容易造成混亂,這樣的政策無論如何已經不適用於當時了。

另外,這種輪流在邊郡服役的製度還有個問題,那就是因為輪流服役,所以士兵們沒有長期和匈奴對戰的經驗,打起仗來總是吃虧,戰鬥力不夠。

在晁錯的建議下,文帝遷徙了很多民眾直接住到邊郡,提供很高的福利,不但賞給爵位,還免徭役和賦稅,讓他們長期負責戍守和建設邊郡的任務。另外,漢朝還官方出錢在邊郡建設各種醫療和畜牧的設施來保障人民的生活。

最後,漢朝在邊郡建立了培養戰鬥力的教育體係,從小聯係這些邊郡之民騎馬射箭的本領,並且讓他們從小就結成隊伍,小時候一起玩耍,長大後一起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