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景帝前三年 公元前154年(1 / 3)

第二節 兩個關鍵人物

晁錯和景帝意識到了削藩可能會導致的開戰結果,在軍事上他們沒有放鬆。

其實文帝末年就已經開始做和諸侯開戰的準備了,在賈誼的建議之下,文帝給景帝和晁錯打好了非常紮實的基礎。

對抗諸侯王軍事準備的關鍵在兩個人:劉武和周亞夫劉武是景帝的親弟弟,現任梁王。

梁國的安排在文帝部分我們詳細說過,在賈誼和文帝的布置之下,梁國成為一個四十多座城的大國,而且位置非常講究,無論是北麵的趙國還是東麵的齊國和南麵的吳楚兩國,如果想東進函穀關都得先過了梁國的關。

梁國的都城睢陽是著名的堅城,據有中原最大的糧倉敖倉,絕對是個硬骨頭。啃不下硬骨頭你還別想走,如果有哪個軍隊想繞過梁國直接攻打出了名難打的函穀關,那麼後果就更嚴重了,且不說函穀關你不一定能打下來,光有梁國在後麵騷擾你的後勤供給就夠你受的了,幾乎沒有不敗之理。

景帝剛剛即位之後的第一個冬至大節(漢代最大的節日,那個時候過春節的習俗還沒有那麼濃厚),恰逢梁王劉武入朝來給竇太後請安,景帝和晁錯在這上麵大做了一筆文章。

梁王的勢力雖然是夠震懾其他諸侯國了,但畢竟他也是諸侯國之一,首先得保證他和中央同心同德。雖然景帝和梁王的兄弟關係一向非常好,但這個時候還是得再加一層保險,景帝在梁王的這次入朝中表現出了對他的極大尊寵,不但用天子車駕接他,而且還給他們梁國又配備了一大批的戰鬥物資。

確實這個時候景帝最需要信任的就是他這個弟弟了。

梁王也是個爭氣的皇子,文武雙全,英武異常,在這次入朝中他徹底向景帝表明了心跡,表示堅決支持景帝的削藩,成為了景帝和晁錯之外,第三個“削藩派”。

可是就在景帝和梁王“哥倆好”到極致的時候,一個危害到兄弟之間感情的事情發生了,最可笑的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居然是他們倆的老媽竇太後。

梁王入朝之後,竇太後辦了一場家宴,就是自己家裏的人一起吃吃飯,隻有竇太後、景帝、梁王和館陶長公主母子母女幾人參加,連一旁陪的都是竇家的外戚子弟,時任太後宮詹事(就相當於太後宮的大管家,這是個二千石的大員,不是宦官)、竇太後的侄子,竇嬰。

竇嬰是竇太後竇家的親人中最有能耐的一個,也是竇家這個道家大族中少有的學儒家出身的人,是景帝和武帝兩朝間的名臣。

像這種家宴本來隻是一家人之間隨便聚聚的晚宴,和朝廷大政無關,像晁錯這樣的外臣都不能參加。

可就在這樣一個輕鬆的環境之下,每天繃著臉和朝臣處理政事的景帝也放鬆了警惕,喝了一點兒就酒之後,有些興奮,正和梁王“哥倆好”的景帝就一時失言,說出了一句:“千秋之後傳梁王”。

這下壞了,君無戲言,恰好景帝此時剛剛即位,雖然有好多兒子,但是還沒有冊立太子,如果此時冊立一個皇太弟,雖然在漢朝沒有先例,但是兄終弟及在春秋戰國以及更早的夏商周三代都有過,也不是不可能。

竇太後雖然眼瞎,但是心卻不瞎,她最喜歡梁王劉武這個孝順的小兒子,景帝身體一直不好,如果他駕崩之後能由劉武來繼承皇位自然是最好的事情了,而且現在劉武一直遠在梁國,最多一年回來看自己一次,如果當了皇太弟,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留在長安陪自己。

如此一舉兩得的機會聰明的竇太後不會放過,她馬上要讓旁邊的人把景帝這句話記下來,並且想趁機催景帝把這個事情確定,以君無戲言來脅迫景帝。

這下輪到景帝後悔了,本是酒後的一句失言卻被母親抓了個正著。出於私心景帝肯定還是希望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雖然現在還沒找好人選,但傳給弟弟絕對不是他想要的。

可是:一來君無戲言,麵對母親的追問自己也不好直接否認;二來此時諸侯國形勢危急,正是要靠梁王的時候,如果因為此時得罪了梁王,梁王日後再對抗諸侯國的時候出工不出力那就不好了。

按理說當時在場的人裏頭基本都是竇家的人,不會違了竇太後的意思,館陶長公主和梁王的姐弟關係也是極好,沒有必要出頭,梁王自己更加不會有什麼動作了。晁錯不在,景帝根本沒有什麼幫手來幫他解圍。

可就在這個時候,非常意外,竇嬰主動站出來給景帝解圍了,他忙說:“陛下一定是喝多了,怎麼可以如此戲言”,景帝一聽有台階下,馬上就踩了上去,說自己是喝多了,亂說話,這個事情以後再說。

竇嬰雖然在削藩的事情上和竇家一起反對景帝和晁錯的做法,但是在立儲君的問題上還是相當大公無私的,他沒有盲目的幫自己的姑母竇太後,而是看到了立皇太弟的諸多弊端,極力反對竇太後的這個主張。

景帝是好容易解了圍,可是竇太後和梁王算是把竇嬰給恨上了,直接除去了竇嬰的門籍,讓他不能再隨便出入宮廷,變相的剝奪了他的官職和竇家人的特權。

雖然經曆了這麼一件小波折,景帝和梁王之間的感情還是沒有被破壞的太多,畢竟景帝也沒有當麵拒絕立儲君的事情,現在大局為重還是先處理好諸侯國的事情,立儲君的事情可以慢慢再說。

梁國在景帝的支持下,具備了更加強大的軍事力量。劉武回到梁國之後也開始做隨時開戰的準備除了梁王以外,文帝走之前的第二個對抗諸侯國的軍事準備是周亞夫。

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之前我們已經詳細講過了,他就是文皇帝留給景帝用來解決危機的將軍,文帝死前的遺言是:如果事有緊急,周亞夫可以為將來托付大事。什麼是事有緊急呢?無非就是匈奴打到長安或者諸侯國一起造反唄,文帝連打仗的將軍都給景帝準備好了,景帝和晁錯就更加的不懼與吳國一戰。

說到這個周亞夫,還有些趣事。周亞夫本是周勃的小兒子,並沒有承繼周勃絳侯的爵位,他的哥哥周勝之不但成了絳侯還是景帝的駙馬爺。

那個時候周亞夫在河內郡做太守,前文提過給鄧通看過相的著名老太婆許負也給周亞夫看了相,她說周亞夫三年以後可以封侯,做侯八年之後可以成為將相,持國秉,在人臣中無人能和他匹敵,但是再過九年會餓死。

周亞夫對許負的說法不相信,他認為哥哥已經繼承了絳侯,就算哥哥意外身死也還有他的兒子繼續做絳侯,自己根本不可能排的上,如果真的萬一封了侯,既然已經那麼富貴了,又怎麼可能餓死,這個道理怎麼也說不通。

誰知世事無常,周亞夫的後半生完全在許負的預言之中,三年以後周亞夫的哥哥周勝之犯了罪丟了侯爵的位置,而此時文帝剛好見識到了周亞夫代兵的才能,想留著以後重用他,就以給周勃其他有才能的兒子封侯為理由封周亞夫為條侯。

周亞夫成為條侯後的八年就是景帝三年,他即將完成平定七國之亂的大業,建下超過他父親的功業,做到“人臣無二”,至於再過九年後餓死的事情,那就是飛鳥盡,良弓藏的後話了。

第三節 十麵埋伏的謀劃

說完文帝給景帝做的兩個和諸侯國開戰的準備,我們再把目光轉回景帝和晁錯的削藩之路。

雖然有了開戰的準備,但對於景帝來說,還是能不開戰更好,在這一點上他和後世的康熙皇帝大大的不一樣,也沒有康熙看的那麼清楚。在內心裏,景帝誓與諸侯一戰的決心還不夠,這一點也是他後來放棄晁錯的原因。

景帝還在猶豫,可吳王劉濞不會有猶豫,他等了多年等的就是一個正當開打的理由。現在好了,晁錯的步步相逼把理由送到了吳王麵前。

晁錯早已鬧的天下人怨聲載道,諸侯國裏的不滿更是到達了頂峰,吳王很聰明的在這個時候提出了“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正式發兵。

吳王聰明的地方在於他沒有說自己要造反,而是把造反化名為了勤王,是要匡扶漢室鏟除皇帝身邊的奸臣晁錯。

此時的晁錯盡失天下人望,吳王以反對晁錯起兵可謂是順應時局,不但不用背負造反的惡名,而且還可以讓漢廷的中央產生猶豫,不進行全力的抵抗。

另外,當時吳王知道自己一國的實力對抗中央還不足,以全國而敵一隅漢廷的勝算還是很大,所以他又秘密聯合了很多其他諸侯國一起謀事,想讓漢廷左右掣肘,無力對抗諸國一起的反叛。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其實一開始吳王聯合的諸侯不止七國,他的檄文一共傳給了十幾個國家,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國家的成分。

劉濞的盟友中最強大而重要的是楚國,自從文帝在賈誼的建議下把齊國分成五國之後,吳楚梁三國就成為了當時最大的三個諸侯國,大概都有五十座城左右。梁王是景帝的親弟弟,沒有什麼動搖的可能,楚王就成為了吳王第一個要聯合的對象。

楚王劉戊是楚元王劉交的孫子,劉交是劉邦的弟弟,所以劉戊在輩分上應該和景帝是一輩的,而小吳王劉濞一輩。劉交當年是劉邦家裏是難得的讀書人,整個楚王這一脈也出了很多文人,大名鼎鼎的《戰國策》的編纂者劉向就是楚王這一脈的傳人。

隻可惜此時的劉戊卻好像是楚王家的另類,荒淫無度,文帝時期就曾經犯過重罪。一向對中央朝廷不滿的劉戊,順理成章的和吳王勾結起來,意圖不軌。

趙國和燕國是漢朝大諸侯國中僅有的兩個北方國家。趙王劉遂是劉邦的孫子,他的父親劉友被呂後所害,文帝即位以後繼續讓他做趙王;燕王劉嘉是前文提過的那個從呂後那兒騙來王位的琅琊王劉澤的兒子。

趙國和燕國重要的地方在於他們在北方,和匈奴毗鄰,可以得到匈奴人的幫助,吳王當時喪心病狂到要依靠匈奴人來完成他的反叛大業。

俗話說,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諸侯國再怎麼鬧也隻是劉家自己的事情,如果要趁此便宜了匈奴,那就有些下作了。

說完了楚國、趙國和燕國,其他的都是些小國家,首先是齊地七國,他們分別是齊國、濟南國、膠東國、膠西國、濟北國、淄川國和城陽國。這七個國家都是從最初的漢代第一大諸侯國齊國分出來的,他們的王爺也都是劉邦長子劉肥的兒子或者孫子。

劉肥有記載的兒子一共有九個,諸呂之亂的時候隻有最大的三個已經成年,那就是老大齊王劉襄、老二城陽景王劉章和老三濟北王劉興居。這三兄弟為評定呂氏之亂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隻可惜後來劉襄和劉章相繼英年早逝,而劉興居造反兵敗身亡。

後來,劉襄的兒子繼承了齊國,因為齊國實在是太強大了,所以一直都是中央朝廷的眼中釘,文帝十六年恰好劉襄的兒子病逝而且沒有後人,文帝就聽取了賈誼生前的建議,趁機將齊國分成了六個國家,分別讓劉肥另外六個兒子來當王爺。這六個王分別是:齊王劉將閭、濟北王劉誌、淄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卬和濟南王劉辟光。

這六個新國家和原來就存在的劉章後人的城陽國構成了齊地七國,這些國家無論是土地還是其掌權者都是地地道道出自最初的齊王劉肥一脈,這一家人此時經營齊地已經超過五十年,在那裏早已深深紮下了根基。

除了齊地七國之外,還要說的有淮南三國,具體來說是淮南國、衡山國還是廬江國。

淮南王劉長、衡山王劉勃和廬江王劉賜都是淮南厲王劉長的兒子。

劉長是劉邦的小兒子,母親早死由呂後撫養長大,所以一直飛揚跋扈。劉長痛恨呂後的男寵審食其當年不救自己的生母,在文帝時期親手殺了他。其實這還不算什麼,他自恃是文帝唯一的弟弟做下過無數過分的事情,但是文帝一直顧念兄弟之情沒有對他怎麼樣,最後有一次劉長居然參與謀反,文帝實在忍無可忍,就殺光了同謀的人,讓劉長關在車裏在各縣遊行。劉長不看羞辱,就此絕食而死。

劉長死後文帝非常後悔,就把淮南國分成了三塊,分別讓劉長的三個兒子當王,這就是淮南三國的來曆。

楚趙燕三國加上齊地七國和淮南三國,吳王劉濞召集一起謀反的足足有十三個國家之多,除此之外他通過燕趙聯合匈奴,自己又和南麵的南粵、閩粵和東甌三個藩國談判,獲得他們兵力上的支援,可謂聲勢極其浩大。

劉濞的如意算盤是自己率領準備多年的吳國軍隊聯合南方藩國、楚國以及淮南三國的部隊一起成為主力先滅了梁王劉武,然後成為西叩函穀、殺入長安的核心力量。齊地諸國的部隊平定中原北部的河東、河內等郡後與吳楚主力在洛陽彙合,而趙國和燕國攻打雲中、雁門等邊郡後放匈奴的部隊進來,從北麵的蕭關直接殺向長安。

然而,這畢竟隻是劉濞的如意算盤而已,這場叛亂之所以叫“七國之亂”而不叫什麼十四國之亂就是因為,並不是所有諸侯國都願意跟著劉濞一起造反的,畢竟還有道德、親情、利益取舍、不願意冒風險等等諸多因素的製約,甚至想造反的諸侯國裏還有臨時因為一些原因起不了兵的。

楚趙燕三個大國中,楚國是吳國的死黨,起兵沒有什麼問題,趙王剛剛被晁錯削了常山郡,非常不滿,也出兵響應,但是燕王劉嘉卻沒有理會劉濞的檄文。燕王這一係本是劉邦的遠親,按理說肯說是封不了王,劉嘉的父親劉澤當年靠田壽的幫助,好不容易才從呂後手上騙來了這個王位,所以這家人一直都小心謹慎,不願丟了這來之不易的王位。

另外,淮南三國最後都沒有動手,倒不是他們不想,淮南王劉安是劉長的長子,年齡最大,對於自己父親的不堪羞辱而自殺印象最深,心裏也一直有憤恨,巴不得造反。可當時劉安的相國騙他說要幫他帶兵,實際上拿到兵以後就按兵不動不理吳國的使者了,劉安也因此算躲過一劫。不過該造反的遲早要造反,劉安後來在武帝時期還是死在了反字上。除了淮南國的意外之外,衡山國和廬江國也都沒有出兵響應,劉濞在淮南的算盤全部落空。

接到吳王傳書之後,齊地七國發了分裂,城陽國堅決拒絕了吳王的請求,堅守不出,而其他六國卻都同意了一起造反。不過到了真正發兵的那天卻又出了意外,齊王和濟北王臨時變卦不願出兵,於是另外四國膠東、膠西、濟南和淄川先一起發兵圍攻齊國,要逼反他。這其中膠西王劉卬向來矯勇善戰,是聯軍的頭頭。

除了諸侯國,外族方麵也各有各的問題:匈奴莫名奇妙的發兵遲緩,沒有第一時間出手,等到匈奴真正想動手的時候,戰爭都已經結束了;南方的三個藩國中,南粵國自從趙佗開始一直和漢廷關係還可以,沒有出手幫劉濞,同時閩越國也沒有出手,隻有東甌國最後派兵支持了劉濞,但是力度和劉濞之前設想的顯然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最後劉濞造反的實際情況和計劃還是有比較大差距:北麵隻有趙國發兵,燕國和匈奴人都不肯出手,從北麵打蕭關進長安是非常困難了;齊地諸國的部隊在平定河東、河內到洛陽之前,得先把自己之間的矛盾解決,膠西王率領的四國聯軍還在圍攻齊國的首都臨淄;與計劃相比,唯一戰力沒有削弱太多就是南麵的主力部隊,雖然沒有了南越外族部隊和淮南三國的支持,吳國準備了這麼多年的精銳加上楚國,還是戰力極強。

劉濞說:“寡人今年六十二歲,親自當三軍主帥。我的小兒子十四歲,也要身先士卒。所以年紀大沒有大過寡人而小沒有小過我小兒子的男子,都要一起來打仗。”就這樣吳王湊起了二十萬的大軍。

最後實際參與叛亂的國家就隻有七個,分別是:吳國、楚國、趙國、膠西國、膠東國、濟南國和淄川國,所以這次叛亂在曆史上也被稱為“七國之亂”。

對劉濞來說,如果要擊敗景帝的中央朝廷,其實最主要就是要突破三關:第一個梁王劉武的首都睢陽,第二個長安最大的屏障函穀關,第三個就是長安城了。這三關裏頭其實長安的威脅並不大,函穀關才是最大的挑戰,這座關卡依山傍水,絕對的堅城,中國幾千年的曆史從戰國到解放戰爭,能從東麵打進函穀關的人,寥寥無幾。

如果劉濞的部隊敗在了函穀關下,一點兒都不意外,因為一般不是實力相差太懸殊或是長安這邊的指揮太弱智,一個部隊想要單單從東麵攻破函穀關非常難,這也正是劉濞希望匈奴能從北麵的蕭關攻打長安的原因,因為隻有北麵受到強大匈奴的牽製,長安方麵對於函穀關的防守才可能鬆懈而有機可乘。

可七國之亂最意外的結果就是,聲勢浩大的劉濞部隊,還沒有攻到函穀關,就敗在了梁王劉武的睢陽城下,具體的戰局我們後麵會提到。

第四節 為天下者,不顧身家

漢廷中央和七國的對決正式開始,和劉濞動用一切可動用的力量來贏得戰爭相比,截然不同的是,對於這場戰爭,景帝動搖了。

削藩,景帝有絕對的信念要將之進行到底,可是對於戰爭,他卻沒有。於是景帝和晁錯密不可分的聯盟第一次出現了裂隙,而這個裂隙對於晁錯來說,是致命的。

裂隙從竇嬰開始。

漢廷平定七國過程中的首功,除了梁王劉武和“文帝留下來的寶”周亞夫以外,就得算竇嬰了。

竇嬰我們前文在景帝和梁王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家宴時提過,因為他的攪局,讓竇太後逼景帝立梁王為儲君的美夢落空。之後竇太後就把他除了門籍,不再錄用。可是此時大戰爆發,除了重用周亞夫以外,景帝還需要啟用一個可靠的自己人,當他在竇家的人中反複尋找偶,發現沒有人比竇嬰更適合這時候出來擔當大任了。

竇嬰非常有才能,但也經常恃才傲物,顯得非常矯情,這是他這輩子命途坎坷的重要原因。此時。麵對景帝危難時的征召,竇嬰居然稱病不行,最後非得竇太後親自出麵讓他出來,他才肯站出來。

竇太後雖然會很在意自己心愛的兒子劉武是否能當上儲君,但她畢竟是一個深明大義的女人,眼睛瞎了的她心裏卻對於國家大事如明鏡一般。漢廷有危難需要重要竇嬰,她會不計前嫌的讓景帝用,在景帝碰壁的時候甚至會自己出馬,放下身段和竇嬰言和。

作為竇家的人,竇嬰誰的麵子都可以不給,但這個老太太竇太後的麵子絕對不會不給,在竇太後的勸說下,他立刻出任大將軍。

竇嬰才能出眾,在七國之亂之中立下赫赫功勞,可是他出山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卻是一件頗具爭議的事情,那就是搞倒晁錯。

晁錯的做法沒有錯我相信以竇嬰的才智也看的出來,而他之前做過吳國的相國,對於吳國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吳王造反是要奪取天下不是真要殺晁錯,這些他都明白。

可是竇嬰還是得搞倒晁錯,出於私心這是鏟除不和的政敵,出於大義這是要讓天下人都看清吳王劉濞謀反的本質。劉濞你說是要“誅晁錯,清君側”是吧,那我們就自己殺了晁錯,看你還有沒有臉繼續打下去,不打則你幾十年的經營全都付諸東流;打則你堂而皇之的理由已經不再,再這樣打下去你注定隻能以“反賊”的身份展現在世人麵前。

竇嬰出山後向景帝推薦了爰盎,爰盎也不是什麼新人了,論資曆比竇嬰還老,在文帝時期就顯露出了頭角,很受文帝的賞識。爰盎和竇嬰一樣,也做過吳國的國相,隻不過他在做吳國相的時候,和劉濞的關係處的非常好,還經常收劉濞賄賂他的金錢。後來他收劉濞賄賂的事情被晁錯給告發治罪,直接把他這個二千石的大員貶為了庶民,從此開始賦閑在家。

爰盎和晁錯之間的仇恨曆時已久,史書上沒有記載原因,但確實是近乎不共戴天的那種。爰盎因為在做吳國相的時候和劉濞關係很好,可能也是受到了劉濞的蒙蔽,就說了劉濞不會造反這麼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