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景帝中三年至中六年 公元前147至144年(1 / 2)

第十三節 血雨腥風

景帝廢太子是為了換太子,可是他的這一番動作卻讓另外一個人起了心思,那就是梁王劉武。

梁王劉武這幾年來一直沒有少幹事,“七國之亂”後劉武得到了無數的賞賜,財富無數,也開始學竇嬰養門客。劉武擁有和天子規格一樣的儀仗,威望極高,幾年下來門客無數。這些門客幹下了不少違法亂紀之事,但因為人人都畏懼梁王,所以他的門客從來就沒有人敢動。

慢慢的劉武的勢力越來越大,也變得越來越囂張,如今聽說了太子被廢,他馬上以探望母親為理由又一次來了長安,開始攛掇母親竇太後給景帝說冊立他為儲君的事情。

景帝自然是不會立劉武的,他費了那大的功夫廢太子換重臣就是為了能夠讓朝堂更好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要自己來挑繼任者而不是被任何人或群體挾持,栗妃不可以,朝中大臣不可以,梁王和太後更不可以。

當然,景帝並不需要每件事都自己去強出頭,他會借力打力,他明白勸阻竇太後想立梁王的想法不用自己出麵,交給朝中的那些大臣就可以了,於是他把這個任務輕輕的推給了周亞夫竇嬰這些人。

大臣中在立不立梁王的這件事上意見還是比較統一的,基本上是一致反對,他們之中的核心就是爰盎。

於是以爰盎為主的說客團去見了竇太後,進行了一番遊說,遊說的內容現在已經不知道是什麼了,史書上隻用了“事秘,世莫知”這幾個字。

不知道爰盎到底用了什麼手段來勸說竇太後,但是最後結果就是一向寵著劉武的竇太後放棄了要求景帝立劉武為儲君,以後梁王再也不敢在太後麵前再提這個事情,灰溜溜的就回了梁國。

擺平了梁王和竇太後之後,景帝終於覺得一切都沒有什麼問題了,這才顯露出了他這一係列做法的真正目的:封王夫人為皇後,封劉徹為太子,去掉了劉徹原來“彘”的那個名字,給他改名為“徹”。

劉武回到梁國以後聽說景帝冊立了太子,非常生氣,他知道是爰盎這些大臣在竇太後麵前的說詞讓他的儲君夢破碎了,所以他很恨爰盎這些人。

劉武在七國之亂後養了很多門客,很多新人來到梁國,受到了梁王的重用,反而張羽韓安國這些平亂時期的老臣受到了冷落。

當時最受劉武重用的兩個人是羊勝和公孫詭。

這兩人沒有什麼別的才能,就知道一味的迎合劉武的脾氣,他們知道劉武痛恨爰盎等朝中的議臣,就勸梁王派刺客去刺殺他們,一時失去理智的劉武同意了。

劉武派出刺殺爰盎的刺客一路入關,聽到的都是爰盎的好話,說他為人正直,盡忠職守等等,於是便臨時改變了主意決定不殺爰盎,反而是到爰盎家,親自提醒爰盎:“我是梁王花錢雇來殺您的殺手,您是長者我不忍刺殺,可後麵還有十幾波刺客要來,您小心堤防。”說完這個刺客就走了。

聽說梁王要刺殺自己,爰盎心裏非常不高興,剛好家裏麵發生了很多怪事,爰盎覺得不祥,便去自己的一個擅長占卜的好朋友處去算了一卦,結果在回來的路上被梁王後續的刺客刺殺。

不止爰盎,同時被刺殺的朝中大臣還有十幾個,像周亞夫這樣的勇武之士,還有竇嬰這樣養了一大堆門客的人自然沒有什麼危險,其他反對梁王的朝臣們便很多都遭了秧,一時震驚朝野。

梁王的刺客基本沒有留下什麼證據,但是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因為被刺殺的都是反對立梁王為儲君的人,嫌疑最大的就是梁王,所以景帝馬上就懷疑到了梁王。

到了這個的地步,景帝已經快和劉武這個親弟弟撕破臉皮,二話不說也不講什麼證據,就直接讓得力幹將田叔去梁國查梁王,最後果真查出了問題。

景帝不會直接派人抓梁王,他知道這個主意是陽勝和公孫詭出的,就讓人去梁王宮這兩個人,劉武顧念到二人忠心耿耿,不想讓他們替自己頂罪,就把他們藏在後宮,拒不交出。

梁國的老臣韓安國急了,韓安國一直是梁國的棟梁,是老成謀國的典型,但是陽勝和公孫詭得寵之後他被邊緣化了,甚至一度因為小罪入獄。

韓安國在獄中被獄卒百般欺負,就對那個獄卒說:“你現在這麼對我,就不怕我有朝一日出獄報複嗎?死灰就不會複燃嗎?”這個獄卒非常囂張的說:“你就算複燃我也一泡尿給你澆滅了。”

後來韓安國真的重新被梁王重用,他出獄之後這個獄卒就逃亡了,可是不久又被抓了回來,韓安國並沒有殺他,反而對他很好,說:“你們這種人怎麼值得我和你記仇呢。”

漢代是一個睚眥之仇必報的時代,韓安國對獄卒的這種做法是相當罕見了,與他截然相反的同時代的人物是李廣。

李廣失勢的時候去打獵,歸來晚了進不了關,他想用以前將軍的身份讓守衛通融一下放他過去,可是那個守衛說就是現在的將軍也不能通融,更何況以前的將軍。守衛隻是秉公辦事,他對李廣的羞辱是遠遠不及獄卒對韓安國的,可是和韓安國的大度相反,李廣重新當上將軍之後專門把那個守衛調到自己的手下然後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