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第十八能量書——第二任賢妻傳播良好的事業(1 / 2)

在第十六能量書中說了卡耐基兩次戀愛的失敗,在第十七能量書中說了卡耐基一次不幸的婚姻,可卡耐基仍沒有放棄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他在靜靜地等待著愛神的降臨。終於,他的有情人桃樂絲出現了!

在1939年的一天,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卡耐基收到一封由依弗瑞特·波柏·奧克拉荷馬商學院、會計法律及財政學院的經營者波柏寫來的信。波柏在信中說,他希望卡耐基能為他的畢業生從《影響力的本質》這本書中,更順利地找到工作。不久,兩個人就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正是在波柏的卡耐基課程裏,卡耐基遇到了他的最後的妻子——桃樂絲。桃樂絲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卡耐基所讚賞的不僅是她出色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她的能幹、她的賢淑。經過多次感情上的波折,卡耐基認為桃樂絲是他命中注定的有緣人。於是,桃樂絲與卡耐基結婚了。

1945年,卡耐基創立了“戴爾·卡耐基組織”,卡耐基擔任總經理,桃樂絲擔任副總經理。在之前的1942年,卡耐基開始編寫一係列關於怎樣控製煩惱與憂鬱的小冊子,之後這個小冊子被命名為《克服煩惱建立新生活的藝術》,這本書暢銷了幾百萬冊。《時代》雜誌評論說:“克服煩惱建立新生活的藝術》這本書也許會引起轟動與暢銷,讓那些老練的出版商大為驚歎。”在這本書裏,卡耐基仍沿襲著《影響力的本質》的方式與公式,在這本書裏分析著很多實例,以便給人們不一樣的控製憂鬱、克服煩惱的方法。比如,布頓原來相信除了失明的話,他能很好地麵對生活,但在他十六歲的時候,他果真失明了,不過,他發現他真的能麵對這個事實。比如,歐爾是一位依利諾州緬屋德的主婦,她在丈夫生病的時候賺了錢,那時的材料十分便宜,她卻用價格不菲的蛋白及糖做成糖果賣給學生。比如,杜沙是一個速記員,她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她為了能夠對抗無趣產生的疲倦,便變得更具有精力和活力。

到1948年與1949年時,《讀者文摘》刊登了兩篇其中的文章。第一篇文章是在說明“要活在緊湊的空間裏”,並告誡人們“覆水難收”;第二篇文章教會人們要處理壓抑的精神,卡耐基的意見是要能夠伸縮自如、隨機應變。

在1948年,卡耐基在美國與加拿大開設課程時,他的妻子桃樂絲就參與了這項事業。桃樂絲對卡耐基的學生說:“一個人要具備向上的精神,要勇敢、正直、果斷,這不僅是戴爾·卡耐基想要說的,也是我想要說的!”桃樂絲便根據卡耐基的風格,對卡耐基課程的學生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在緬因州,有個父親,他有一個‘不幸’的兒子,他的兒子愛貪玩,鄰居的孩子卻喜歡學習;他的兒子愛惹事,鄰居的孩子卻受到校方的嘉獎;他的兒子成績差,鄰居的孩子卻成績優秀。這樣鮮明的對比,讓這個父親覺得很丟麵子,就常常斥責兒子:‘你看看鄰居家的孩子,他是多麼地招人喜愛,而你多麼地沒有出息!’兒子挨罵慣了也就習慣了,有一天兒子竟對父親說:‘爸爸,我的同學的父親和你的年紀一樣大,他是州長,可你怎麼還是一個小職員呢?’這個父親聽了,頓時火冒三丈。”桃樂絲說到這裏時,看到學生們都笑了起來,桃樂絲接著說:“這位父親仔細地想一想,感覺兒子的話不無道理,如果他要求別人像他人的兒子一樣,他就應該像更優秀的父親一樣。再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參照物,可我們隻會要求別人越來越好,是曾想到也要求自己呢?這是戴爾·卡耐基先生一直想說的,今天我替他說了出來,希望你們在不忽略他人優點的同時,也要注意發揮自己的優勢。”學生們聽說,都冷靜了下來。的確,卡耐基也很讚賞桃樂絲的這些說法,卡耐基後來對學員說:“桃樂絲女士的說法很對,我們每個人都要發現自己的優勢,這是我的課程所要重點傳達的。希望你們一生會無愧於內心,也無愧於這個世界。”

卡耐基便很敬重他的妻子,而且對朋友說:“桃樂絲是我今生遇到的最有緣分的女人了,我從她的身上看到了希望,她不僅知書達理,而且幫助了我不少,可以說她既是我的妻子,又是我的助手,同時又是我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

卡耐基對桃樂絲如此重視,桃樂絲也反映說:“如果一個妻子不能更好地為人表率,那麼她就不算是一個合格的妻子。尤其是丈夫是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妻子應該更好地給丈夫樹立榜樣。一個好的妻子,在於她丈夫的成功,而不僅僅是她的幸福。”

看來,桃樂絲選擇卡耐基是認真的,卡耐基選擇桃樂絲也是對的。

在生活之中,桃樂絲經常會照顧著卡耐基,並對卡耐基說:“你已經很忙了,有必要有一個人照顧,不然這樣會吃不消的,我願意為你鞍前馬後。”在家裏,桃樂絲會做飯、洗衣,雖然有傭人做這些工作,但桃樂絲甘願為卡耐基親自下廚,並且親自體驗著之前沒有體驗過的艱難。所有這些,隻有一個目的,她是為了他的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