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2 / 2)

《續搜神記·晉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長丈餘,引精至山下,示以叢茗而去。俄而複還,乃探懷中橘以遺精,精怖,負茗而歸。”

晉四王起事,惠帝蒙塵,還洛陽,黃門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異苑》:“剡縣陳務妻少,與二子寡居,好飲茶茗。以宅中有古塚,每飲,輒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塚何知?徒以勞。’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夢一人雲:吾止此塚三百餘年,卿二子恒欲見毀,賴相保護,又享吾佳茗,雖潛壤朽骨,豈忘翳桑之報。及曉,於庭中獲錢十萬,似久埋者,但貫新耳。母告,二子慚之,從是禱饋愈甚。”

《廣陵耆老傳》:“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所得錢散路傍孤貧乞人。人或異之,州法曹縶之獄中,至夜,老姥執所鬻茗器,從獄牖中飛出。”

《藝術傳》:“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鬆桂蜜之氣,所餘茶蘇而已。”釋道該說《續名僧傳》:“宋釋法瑤姓楊氏,河東人,永嘉中過江遇沈台真,請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懸車,飯所飲茶,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傳》:“江統字應遷,湣懷太子洗馬,常上疏諫雲:‘今西園賣醯麵藍子菜茶之屬,虧敗國體。’”

《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王微《雜詩》:“寂寂掩高閣,寥寥空廣廈。待君竟不歸,收領今就檟。

鮑昭妹令暉著《香茗賦》。

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乾飯、酒脯而已。”

梁劉孝綽、謝晉安王餉米等,啟傳詔:李孟孫宣教旨,垂賜米、酒、瓜、筍、菹、脯、酢、茗八種,氣苾新城,味芳雲鬆。江潭抽節,邁昌荇之珍;疆場擢翹,越葺精之美。羞非純束野麏,裛似雪之驢;鮓異陶瓶河鯉,操如瓊之粲。茗同食粲酢,顏望楫免,千裏宿舂,省三月種聚。小人懷惠,大懿難忘。陶弘景《雜錄》:“苦茶輕換膏,昔丹丘子青山君服之。”

《後魏錄》:“琅琊王肅仕南朝,好茗飲蓴羹。及還北地,又好羊肉酪漿,人或問之:茗何如酪?肅曰:茗不堪與酪為奴。”

《桐君錄》:“西陽武昌廬江昔陵好茗,皆東人作清茗。茗有餑,飲之宜人。凡可飲之物,皆多取其葉,天門冬、拔揳取根,皆益人。又巴東別有真茗茶,煎飲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葉,並大皂李作茶,並冷。又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可通夜不眠。煮鹽人但資此飲,而交廣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輩。《坤元錄》:“辰州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裏無射山,雲蠻俗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於山上,山多茶樹。”

《括地圖》:“臨遂縣東一百四十裏有茶溪。”

山謙之《吳興記》:“烏程縣西二十裏有溫山,出禦荈。《夷陵圖經》:“黃牛、荊門、女觀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裏有白茶山。”

《淮陰圖經》:“山陽縣南二十裏有茶坡。”

《茶陵圖經》雲:“茶陵者,所謂陵穀,生茶茗焉。”《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氣消食。注雲:春采之。”

《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荼,一名選,一名遊冬。生益州川穀山陵道傍,淩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幹。注雲: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詩》雲“誰謂荼苦”,又雲“堇荼如飴”,皆苦菜也。陶謂之苦茶,木類,非菜流。茗,春采謂之苦茶。

《枕中方》:“療積年瘺,苦茶、蜈蚣並灸,令香熟,等分搗篩,煮甘草湯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療小兒無故驚蹶,以蔥須煮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