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柳氏堡寨(1 / 2)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唐)崔顥《黃鶴樓》

中國民居建築領域裏,明清山西宅院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看民居,來山西,是一種絲毫不誇張的說法。跨入21世紀的人們,如果想了解幾百年前北方的生活習俗,想看看明清時期殷實之家的衣食住行,以及貫穿其中的文化觀念和生活方式,山西南北東西的幾十處老宅子、老院子將會提供豐富的實物參照。那些靜靜地矗立幾百年的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一段段殘垣頹壁中的三五間房舍,都在展示著一幅幅幾百年前絢麗的風俗民情和北方生活的畫卷。列舉最具代表性的山西宅院建築群落,描寫其中的精華建築,與喜好古代民居建築的人們一道分享。山西宅院有許多相同的建築文化形式,也有各自獨特的地方,有的甚至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明清時期的建築。除了已經被保護起來的宅院外,還有一些宅院建築藏之深山,世人未識,對山西眾多的老宅院來說,這裏的采擷十不及一二,提及的隻能說是明清山西宅院建築的其中一部分。如此眾多的建築精品,散落三晉寶地,璀璨奪目,熠熠生輝。明清山西宅院是山西人的驕傲和自豪,也是山西文明長期積澱的物化形式。

認識沁水柳氏堡寨,從沁水縣柳氏民居開發保護領導小組王良先生的介紹開始。王良先生與我的導師江地先生有過一些交往,也是保護柳氏民居的主要倡導者。

位於沁水土沃鄉西文興村的柳氏宅第,建在山巔之上,故美其名曰“環山居”。柳氏家族不宣門庭,潔身自好,擇選佳地,建院蓋房。山為氣,水為財,柳氏堡寨聚財聚氣的功用非常突出。西文興河環繞,便於生活起居,群山環抱之中避開塵世。依托北山起勢,東部、南部地勢較低處有磚砌的高大堅固的防護牆,牆基為磚券窯洞,麵朝村外,成為堡中人家平日大牲畜的棲息之處,由此形成一個嚴實的城堡般的府第建築。

在柳氏民居的入口處,建有關帝廟,相對應的還有文昌閣,供柳家族人祭拜,關帝廟和文昌閣是一般民居建築中沒有的。據王良先生的研究,柳氏為柳河東柳宗元的後人,柳宗元被貶之後,柳家人分幾支隱居,其中一支來到了西文興,修建成片的宅院時,後人仿照解州關帝廟建關公廟,以示懷念故鄉之情。進出西文興的柳寨,必須從此經過,由此表達對關公頂禮膜拜、不忘祖宗的誠意。當然,關公是民間供奉的財神,也是守護之神,將關帝廟建於村口,自然是祈求關羽保佑合族平安、生活富裕。從象征柳氏百世書香門第的文昌閣的兩層建築“行屋拱翠”通過時,有三孔石券的門洞可供選擇:一門通向家族的學校,一門通向成賢之路,一門通至內宅住所。外人進寨,如入迷途,以此保證了柳氏合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從建築年代上推測,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實物當為清代建築,因為當地在明末曾經遭受過戰亂的衝擊。1998年被村民拆掉的一座紙帛樓,是柳家建築中最有特色的一個地方。從前柳家人寫過的字都放在紙帛樓裏,每年的臘月三十點年火時,將不用的紙張全部燒掉,以示喜慶,這是柳家保持了二三百年的一種習俗。因為保護不及時,紙帛樓已成廢墟。

柳氏宅院有一個鮮明的特點是:所有院落的正房,都有雕花門廊相護。盡管一層是磚砌窯洞,二層木構樓房,但由於有門廊相圍合,所以從外觀上看,通常感覺兩層均為木質樓房,建築講究,富麗堂皇。門廊也可以稱之為抱廈廳,類似今日的陽台卻又不盡相同。一樓的出簷抱廈就是二樓的行人通道,樓閣過道均為木結構的建築,掛有“河東世澤”匾的北房和“司馬第”的南房,是這類建築的代表,頗具南北建築合璧的風格。柳氏建築的文化內涵比較深刻,內部各個院落間的布局非常講究,平麵設計為“卍”字圖,取萬福吉祥之寓意。現存仍具規模的明清殘院有12座,完整的院落有7座,其中清代修複的就有中憲第、武德第、司馬第、河東世澤、行邀天寵5處,清一色一進兩院的雙層四大八小式四合院。所有院落的正房、東西廂房和南倒座房,都建有耳房,四麵共建8間耳房,有的耳房也是暗房,供儲藏物品之用。柳家院內的建築風格大體相同,二層磚木結構的樓房,為了方便主人們的活動,院內的二層樓閣,四麵相通,行走方便。正房為四梁八柱,四門八窗。也許是祖上受的磨難太多,柳氏建築總體上表現出追求一種四平八穩的生活取向。柳氏堡子裏每座院落格局大體相當,有一種追求平等的思想蘊含其中。有一處宅子的正房前,梁柱位置非常顯眼,做工也特別精美,當地人稱此宅屋前四梁逢六馬,六柱遇三麟,駿馬、麒麟都是對家中男性事業發達的期盼。窗戶間上當年塗刷的朱砂金粉的痕跡依稀可辨。在一處以方圓相間的窗花圖中,我們看到的是柳氏做人方、處事圓的條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