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曹家三多堂(1 / 1)

被稱為中國思想界的亞聖孟子,被梁惠王召見商談王者之道,孟子說:“地方百裏,而可以王”,這是指王者隻要有縱橫百裏的小國就可以施行其仁政,使天下人歸服。而馳騁萬裏的山西富商是否可以說,在明清商業領域裏也建立了一方王國呢?完全可以說,晉商當年在貿易經營活動中,的的確確曾建立功業,雄踞一方。遼寧朝陽廣泛流傳的一首民謠唱道:“先有三泰號,後有喇嘛廟;先有曹家店,後有朝陽縣。”出關以後,方知朝陽縣在清代的重要地位,那裏是滿清祖宗的“龍興之地”,是清王朝發跡的地方。太穀曹家的興盛與關外的貿易關係重大,三多堂的興建則是曹家財富積累的一個方麵。

三多堂是曹家宅院的一處堂名,現在留存的院子故以三多堂為名。三多堂位於太穀縣城西南3公裏處的北洸(音guāng)村,是太穀曹家的大本營。清朝中葉乾隆至鹹豐年間(1735—1861)的100餘年,曹氏家族產業達到了鼎盛,曹氏擁有的商號多達640餘個,遍及全國各大中城市和重要口岸,甚至擴展到了萬裏之遠的莫斯科等歐洲地區。財大氣粗的曹氏家族在北洸村和太穀縣城裏起房建樓,曹家在太穀城裏蓋的樓房宅院多達17處,在北洸村也蓋了樓宅7座。嘉慶初年(1796),曹家第16代曹兆遠為7個兒子定下堂名,其時曹氏家業分為7門,相對可以獨立經營,獨立發展。長子“吉慶堂”,次子“罄宜堂”,三子“世和堂”,四子“流青堂”,五子“德善堂”,六子“雙合堂”,七子“五桂堂”,同時,曹氏設立了總領7門的管理機構,取名為“曹七合”。後因1門過繼給同族人,曹家減為6門,改“曹七合”為“六德公”。道光年間(1821—1850),曹家第18代時,五門曹鳳翔又起堂名為“承德堂”、“承善堂”、“承業堂”,三堂合稱“三多堂”。光緒年間(1875—1908),曹家各門又增添了不少堂名,五門堂名過多、過繁,人們通稱三多堂。五門德高望重,是曹七合和六德公時期曹氏家業的當家人。曆經幾百年風風雨雨,曹家的建築大多因曆史原因或被拆毀,或為他用,隻有三多堂這座占地麵積1萬多平方米、建築麵積6384平方米的建築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俯瞰三多堂,是一座封閉性能極高的城堡院。共有15個小院,3個倒座樓,3個廳堂,3座主樓,共277間房屋。整座院子坐北朝南,三麵臨街部分是屋宇的後背,北麵是無窗無門的長66米、高17米的一堵石基磚牆,既可抵禦北方冬季寒風的侵襲,也可抵禦外來盜賊的進入。正門在南向,為拱形的大門,開在八卦的坤位。大門兩旁,30米長的廊簷鬥拱裝點,一條石條鋪砌成的寬4.5米的甬道,橫貫東西,甬道的東西盡頭各開一門,東門為拱形“吉利門”,平時關閉,女兒回娘家、丫環出嫁、家中出殯時啟用。西門為長方形,門上有一閣樓,為“神祖閣”,內供祖先畫像及曹三喜創業時的扁擔、推車等物品。在這60多米長的甬道上,依稀可以識得當年迎來送往、生意買賣中車轍的印跡。甬道東低西高,房屋牆壁卻是東高西低,這是曹家先人對風水的認識所致,“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甬道將樓宅大院分為功能不同的兩部分:南麵為外宅,分別為藥鋪、賬房、廚房、客房、書房、小戲台院等建築,是家族公務活動的地方;北麵則是內宅,是“三多堂”大院的主體建築,由東西並排的、各自分隔又相互連屬的三座穿堂樓院組成。內外宅隔道相迎,院門相對,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建築群體。

在山西眾多的宅院群中,三多堂的特點是樓高、牆厚、庭院寬敞,富室風格更為鮮明。三多堂樓院的主建築是並排的三棟三層五間的統樓,從西往東依次為多子、多福、多壽院,各院都是由倒座樓、前院、過廳、後院、主樓、偏院組成。平麵布局圖為並列的三座二進四合院和二進四連環套院,前有倒座樓二層五間,後有統樓三層五間,廳堂及前後院的東西廂房各為五間,東西院的東牆辟有垂花門與偏院相通。它打破了一般民居住宅的建築中二進四合院外三裏五的格局,將裏外廂房均辟為五間,如此一來,曹家的庭院較之喬家、渠家也就寬敞了許多,氣派也要大一些。屋簷、梁椽等部位的彩繪雕刻,屋脊、門楣間保留完好的蓮子垂花、如意垂花和萬、壽、喜的勾連異體字,使人一踏進樓宅大院,便有寬敞、明亮、舒適、富麗之感。三座主樓,也稱明樓、統樓,是三多堂的精華所在,地基厚實,屋牆堅固,全部用18米和33米長的木柱打進地層,然後用磚、灰、土混合灌鑄,地麵加砌15米高的石條纏腰後才開始砌牆建屋。底層牆厚16米,二樓牆厚14米,三樓為12米,上麵一層為木結構的建築,畫棟雕梁,花團錦簇。房間的窗台上,寬度足可供人臥躺,坐在寬大的窗台上讀書吹簫,無疑極有情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