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三晉老宅可識多少(1 / 3)

明代的經濟政策對河東鹽商和澤潞冶鐵商人最為有利,明代晉商的代表當屬晉南鹽商和澤潞鐵商。清代以旅蒙商人和票號商人最為風光,清代山西富商大多是集中在晉中一帶的票商和貿易商人。這些大商人曾經都建築了豪華富麗的大宅子。由於經曆了明末清初一係列戰爭的破壞,現存的山西明代宅院較少,而保存較完整的大多是清代山西商人的豪宅,如清代金融中心祁縣、太穀、平遙幾縣,交通沿線上的陽泉、介休、靈石、襄汾等地,除了對外開放的幾處宅院群落之外,還有許多散落的老宅院,有些甚至藏在深閨人未識,有待進一步認識和開發。

明代山西的鹽鐵商人最為活躍,遺憾的是,他們當年的大宅子在兵燹戰火和社會動蕩中化為烏有。蒲州(今山西永濟)範世逵一家,是明代以農商為業的蒲州富戶。範世逵(1498—1557),少年遠走他鄉經商,為人幹練精明,他準確把握了輸糧換引(鹽引)的機會,赴關隴(函穀關以西、隴山以東一帶),到皋蘭(今甘肅蘭州),往來張掖、酒泉、姑臧(今甘肅武威)之間,經營糧草,換取鹽引。範世逵經商中遵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之最基本辦法,看準時機,或囤積,或購進,或售賣,生意越做越大,數年內獲取厚利,成為名揚西北的大商人。

兩淮鹽商祭酒楊繼美(1530—1591),山西代州振武衛人。他以祖上所遺數千兩銀作為資本,經營鹽業於兩淮引地。明代淮鹽產銷量最大,行鹽地區最廣,包括安徽、江蘇、江西、湖廣、陝甘、寧夏、遼東、山西等省區,而楊繼美出任鹽商祭酒,這是一個由鹽商推舉的行業首腦人物,表明兩淮鹽商對其經商業績的高度認可。蒲州張氏、王氏家族是明代山西最顯赫的官商家族。張氏先世原居解州鹽池之南,後遷至蒲州,至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1521年),張允齡成為當地富戶。其長子張四維在嘉靖年間(1522—1566)考中進士,曆任編修、學士、尚書及內閣首輔等職。三子張四教隨張允齡經營鹽業,服賈遠遊,曆汴泗,下江淮,晚年成為鹽商大戶,家族資產劇增。張氏一族業鹽、仕宦者頗多,且通過與政界及姻親的聯係,在商海獨占鼇頭。王氏一族也是業鹽世家,王瑤父王馨曾官河南鄧州學正,王瑤累試不第,棄儒從商。王瑤有子名叫王崇古,為嘉靖進士,曆任陝西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右副都禦史、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等要職,王崇古的姐姐即上麵所提張四維的母親。王瑤的哥哥王現也是有名的大商人,業商40年,活動範圍西至臨洮、張掖,南至巴蜀、吳越,中原稱富。類似的一些山西大商家,如何會不留宅院呢?

介休張蘭鎮張原村範家是明末發跡的山西富商。範氏以範毓時最為興盛,範毓祖父範永鬥,明末到張家口貿易,頻繁進出遼東,成為關外八大商之一。香奇香奇入清以來,範家步入皇商之途,受封注冊為官方銅商和鹽商,繼續經營邊疆貿易,並深入內地市場,經營綢布茶糧買賣。從康熙到乾隆初年,範氏家族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均有很大發展。在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時,範氏不避艱險,運送軍糧,為清軍輸送軍糧百萬石,並出私財支援前線清軍,在大清王朝的統一大業中功勳卓著。僅一次拆私產助軍餉,範氏出資就達幾百萬兩白銀。範家承擔政府采買販運洋銅業務,擁有的運銅船就有六七隻,獲利巨大。範氏在長蘆、河東鹽區的資本也相當可觀,乾隆二十年(1755)時統計,範氏的鹽業資本多達百餘萬兩。從乾隆四十六年(1781)範氏破產前的清單上看,範氏當時在直隸、河南兩省所屬的20餘州縣遍設鹽店、當鋪和房地產業。家道中落,世事變遷,一個曾經聲名顯赫、資產巨大的家族,並沒有特別像樣的建築宅第留給後世,這也是一樁憾事。

平陽府(今山西臨汾)亢氏是明清山西的又一大經商家族。亢氏發跡於清初,衰落於清末,是商業、土地兼營並蓄的大家族。乾隆《臨汾縣誌》記載,亢氏家族的第一個發跡者為亢嗣鼎。這是一個鹽商世家,康熙時期,江南泰興季氏與山西平陽亢氏,都以鹽業致富,名傳天下。史書記載說,這一南一北兩個富商家族,享用奢靡,富比王侯。亢氏還是大典當商和糧商,在原籍平陽府和京城裏,亢氏的當鋪和糧店毗連,且都稱雄一方。富有的亢氏家族,曾經大興土木,修建屋舍,在原籍平陽府,亢氏“宅第連雲,宛如世家”。亢氏家人對外宣稱:“上有老蒼天,下有亢百萬,三年不下雨,陳糧有百萬。”亢氏初時資產千萬,清末則積至數千萬資產。一個曾經“宅第連雲”的大家,今日難覓蹤跡。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