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晚清重臣左宗棠的墨跡(1 / 1)

左宗棠,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在清末收複新疆的鬥爭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前,因為戰爭之緣,這位聲名顯赫的晚清高官,也曾到過山西。一個半世紀以前,中國大地上與太平軍幾乎同時起義的還有一支農民軍叫撚軍,撚軍在安徽、河南、山東等地堅持抗清鬥爭長達20年之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在以曾國藩湘軍為主力的清軍與帝國主義聯合圍剿中失敗,撚軍則在中原地區繼續堅持抗清鬥爭。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西撚軍張宗禹率部6萬人,由陝西宜川壺口踏冰渡過黃河,進入山西。此時,左宗棠在陝甘總督任上,負責西北軍務,特別是剿撚事宜。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陰人,清末湘係軍閥、洋務派首領。同治五年(1866)出任陝甘總督,西撚軍進入山西,左宗棠非常惱火,斥責山西巡撫趙長齡和按察使陳湜二人“庸奴”,並且因西撚軍的“犯晉”,自請朝廷治罪。朝廷將趙長齡和陳湜兩人交部議處,左宗棠令劉典代其管轄陝甘軍務,自己率領親兵5000人,渡過了黃河,取道介休、太穀一線,東進剿撚。左宗棠當年經過的線路,正是今天留下他墨跡的地方。

光緒三年至光緒四年(1877—1878),山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災。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前來山西,借考察災情的機會,廣泛搜集情報,其間李提摩太見到了巡撫曾國荃,並在太原與權重位顯的左宗棠麵晤。左宗棠此次來太原,與政府的賑災活動大概有些關係。也就是說,左宗棠至少有兩次來山西,一次是兵事,一次是賑災。

在祁縣喬家的百壽圖照壁旁,至今保留著左宗棠題寫的一副楹聯:“損人欲以複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橫額為“履和”。“存天理,滅人欲”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至理名言,道德文章則是包括左宗棠在內的清代大多數名士追求的人生理想;而對於已經積聚了相當財富的喬家來說,經營道德文章也是他們對後人的期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