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試論實踐第一與改革開放(2 / 2)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於試驗,勇於探索。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業,現實中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經典著述中也無現成答案可依。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揚辯證唯物主義的大無畏精神,敢冒風險,大膽實踐,這樣才能夠找到一條適合我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曆史已經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以及十多年來改革開放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無不得益於馬克思主義實踐第一的觀點。不難設想,如果沒有自1978年開始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不恢複實踐第一的觀點,全國人民的思想就不可能從僵化封閉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就不會有今天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也就談不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正是由於實踐權威的確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迅速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著重點的轉移,逐步形成了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內容的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今天,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就必須進一步確立實踐第一的觀點,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否則,畏首畏尾,縮手縮腳,結果隻能是無所作為,坐失良機。某些地區、某些部門的同誌,改革開放之所以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我們認為,政權在我們手裏,又有國營大中型企業和鄉鎮企業,我們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都占據優勢的地位,三資企業和其他經濟成分都要受到我們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製約。隻要我們保持清醒頭腦,就沒有什麼可怕的。對於某項改革開放政策、措施究竟是好是壞,結論不應當依據抽象的姓“社”姓“資”的爭論先驗地作出,而應該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通過試驗從經驗中形成。如果停留在喋喋不休的姓“社”姓“資”的爭論上而不去大膽實踐,那麼就不僅問不清、爭不明姓“社”姓“資”問題,而且勢必延誤改革開放的進程。當然,改革實踐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其中難免會發生某些失誤。失敗乃成功之母。隻要我們善於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及時糾正失誤,就一定能夠找到改革開放的新路子,不斷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方式和方法。那種因擔心失誤而不敢冒險、不敢大膽地去實踐的人,是最沒有出息的。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坐而論道,論的隻能是不切實際的空道,隻有做而論道,才能論出切實可行的真道。因此,中國改革開放的出路在於實踐,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美好未來也寄希望於實踐。

(與他人合作,原文發表在《撫順社會科學》雜誌199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