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幹才,能夠扭轉頹勢;而嘉慶是庸才,大清國從此中衰。顒琰除和珅,與朱由檢除魏忠賢,是同一出戲的明朝版和清朝版,但崇禎可是一個人單打獨幹,將魏閹鏟除。最初,他哥哥朱由校駕崩,他登基接位,連宮裏的飯都不敢吃一口,惟恐魏忠賢下藥,將他毒死,好幾天隻吃揣在懷裏的、係他嫂子熹宗皇後為他烙的餅。而顒琰,實際上是有一個反和珅的地下集團,為他出謀劃策。說不定去年冬天,乾隆一病不起之後,嘉慶就將首席參謀朱珪密召回京。
這一切,和珅蒙在鼓裏,了無所知,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第一,他之不得人心,已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第二,他之貪得無厭,也到了鬼神俱驚的程度。據近年來抓獲的貪汙犯來看,無論大小,隻要鑽進錢窟窿裏,就完蛋了。錢是他的命,錢比他的親爹親媽還親。和珅也是如此,握權二十多年,瘋狂攫取,不顧一切,為非作歹,利令智昏。乾隆幹什麼,他也許能知道;嘉慶幹什麼,他未必全知道;而對這位被他進了讒言外放的朱珪,就更不可能知道。此人不但不去安徽當巡撫,還在京城住下,為了進宮方便,在靠紫禁城較近的東華門,置了一套小院,有事沒事,一頂小轎抬進宮來。看來,大家不但把他瞞得死死的,對他的鐵杆親信也封鎖得嚴嚴的。
於是,“正月初三,純皇帝殯天。初四,上於苫次諭統兵諸臣。初五,禦史廣興疏劾和珅不法。初八,奉旨革和珅職,拿交刑部監禁。十八,公擬和珅罪狀,請依直隸總督胡季堂條奏,照大逆律,淩遲處死,著從寬,賜令自盡。”(據無名氏《磔珅紀略》)如果不是考慮到中國人過年過節,開刀問斬不吉利,嘉慶怕不會讓和珅活過初五。
從和珅的興亡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正是因為他一有權,二有保護傘,三有貪得無厭的欲望,四有愈陷愈深的僥幸投機心理,五有最容易滋生貪汙腐敗的王朝體製,才成為封建社會最後的,也是最大的貪汙犯。
然而,我們更看到,盡管“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整個過程中,更多是政治上的權力之爭,但是,那時的中國人,對於貪汙腐敗現象,也是無可容忍,堅決反對的。否則,這個用八億兩銀子構築起來的國中之國,朝中之朝,也不會一旦土崩瓦解,便煙飛灰滅。
這個大貪汙犯,什麼也沒有剩下,剩下的隻有留在曆史上的羞辱。
中國老百姓對於貪官的深惡痛絕,無論過去、現在、將來,那感情、那立場,是絕對堅定和是非分明的。或許,發揚這種“過街耗子,人人喊打”的群眾心理,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正是反貪倡廉、治腐防變的良方妙藥呢!
二
“夜色明如許,嗟餘困未伸。百年原是夢,廿載枉勞神。室暗難挨暮,牆高不見春。星辰環冷月,縲絏泣孤臣。對景傷前事,懷才誤此生。餘生料無幾,空負九重仁。”
這是前清巨貪和珅的絕命詩。
從“詩言誌”的角度看,此詩還真是言之有物,比許多無病呻吟之作要有真情實感得多。
這首詩,可算“大牆文學”,但仔細推敲,也不免“大牆文學”的通病,意蘊直白,直奔主題,感情是有的,詩情就不足了。前人也說此詩“詩殊不佳,足覘其概”。但“廿載枉勞神”,倒是這位中國曆史上第一號貪官的心裏話。
當然,不是巧合,他的兩位妾,也寫過同屬絕命性質的詩。
一位叫長二姑,“所稱二夫人者,珅引帛時,賦七律二章挽之,並以自悼雲。”詩如下:“誰道今皇恩遇殊,法寬難為罪臣舒。墜樓空有偕亡誌,望闕難陳替死書。白練一條君自了,愁腸萬縷妾何如?可憐最是黃昏後,夢裏相逢醒也無。”(其一)“掩麵登車涕淚潸,便如殘葉下秋山。籠中鸚鵡歸秦塞,馬上琵琶出漢關。自古桃花憐命薄,此番萍梗恨緣艱。傷心一派蘆溝水,直向東流竟不還。”(其二)
另一位,為“吳卿憐者,蘇人,先為平陽王中丞妾。王坐事伏法吳門,蔣戟門侍郎得之以獻於珅。珅敗,卿憐沒人官,作絕句八章敘其悲怨。”詩如下:“曉妝驚落玉搔頭(正月初八曉起,理鬟驚聞籍沒),宛在湖邊十二樓(王中丞撫浙時,起閣樓飾以寶玉,傳為迷樓,和相池館皆仿王苑)。魂定暗傷樓外景,湖邊無水不東流。”(其一)“香稻入唇驚吐日(和處查封有方餐者,因驚吐哺),海珍列鼎厭嚐時(王處查封,庖人方進燕窩湯,列屋皆然,食厭多陳幾上,兵役見之,紛紛大嚼,謂之洋粉雲)。蛾眉屈指年多少,到處滄桑知不知?”(其二)(餘略)
這兩位女流的詩篇,要比和珅略強一些。尤其後者詩中的注釋,頗能想象出和珅籍沒時,家人六百零六名,婦人女子六百名,千餘人被抄得狼狽萬狀的現場實況。尤其兩詩對照起來讀,樹倒猢猻散,回首一場空,大概也是所有貪官總會有的下場寫照。
其實和珅隻有點小聰明,大才華是說不上的,根本不是詩人的材料。說來好笑,但他必須要強迫自己做詩人,拿今天的話說,就是工作需要了。這當然很痛苦,他也不得不痛苦。我估計,和珅在他強化詩詞功夫的這段時間,很別扭。那時,他權勢熏灼,如日中天,尊寵用事,氣焰囂張,誰也不在他的眼下。有一位縣令,想參拜這位相爺,納了兩千兩銀子給他的管家,也就安排在他出門時磕個頭而已。和珅一見是個七品知縣,跪在轎前,不由得勃然大怒:你是什麼東西,敢給我叩首,混賬,給我叉下去!但此刻,他卻不得不“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地學作詩,學做詩人狀,搖頭晃腦,一板三眼。他有什麼辦法呢,因為乾隆,他的主子愛寫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一點,他絕對是要緊跟的。
中國曆代帝王,愛寫詩者不少,但寫得好者少,寫得不好者多。乾隆屬於後者,但他詩產量之高,卻數中國第一,說不定還是世界第一。他一生寫了五萬首詩,超過了《全唐詩》的總和。捧著一部部《禦製詩集》的和珅,作為寵臣,這該怎麼得了?要是不能唱和,不能酬答,不能即席賦詩,不能隨駕口占,沒有一點文壇所謂的“話語權”,他的日子怕不好過。因此,懂詩、會詩、寫詩,還要作出一些像點樣子的詩,這樣,才能哄得老爺子開心。
凡貪官,尤其巨貪,智商應該不低。果然,他也就詩情洋溢了,而且還出版了他的詩集《嘉樂堂集》。那時沒有自費出書一說,再說哪家出版社有這鬥膽,敢退和相的稿,還想要腦袋不要?你不能不承認和珅,是個“性警敏,讀書不多,而能強記”的人,不但悟性高,而且點子多。一、“既貴,延吳白華(省蘭)諸公於家,日與講論今古,故於詩文亦能粗解”。專門敦請名流大儒,為其補課,特別豢養詞人墨客,為其槍手。這也隻是有錢有勢的他能做到。二、“有所作,私倩彭文勤(元瑞)、紀文達(昀)為之潤色。二公慮齮齕 ,恒為捉刀。”這也隻是有職有權的他能做到。據《鷗波漁話》:“顧惕翁有日記雲,和珅一日作七古一首,凡數十句,實無一句押韻,用典謬處亦多,以示富陽,囑為改定,而不敢改也,乃以委予。”這就等於他用他的重臣實力,動員起整個文壇力量,使他的詩作,居然達到了一個相當水平。
乾隆詩寫得極其一般,絕大部分也都是禦用文人代筆。但他未必不識詩之好歹,因此,自然更賞識這位用心良苦、勤勉用功的寵臣了。“好啊好啊,進步很快,令人刮目相看。是不是應該組織一個和珅新作討論會啦?”皇帝一高興,甚至將極鍾愛的小公主,許配給和珅之子,成為兒女親家。這一來,如虎添翼,“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竊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納賄者則為周旋,或故緩其事,以俟上怒之霽。大僚恃為奧援,剝削其下,以供所欲。鹽政河工素利藪,以征求無厭,日益敝。川楚匪亂,因激變而起,將帥多倚和珅,糜餉奢侈,久無功。”(《清史稿》)終乾隆一世,他是一個成功的佞臣,不敗的巨貪。
甚至想收拾一下他的家奴,禦史都碰到釘子上,討了個大沒趣。“和珅用事二十餘年,至嘉慶三年以前,未嚐一被彈劾。乾隆間,禦史曹錫寶雖嚐一劾其家奴劉全,借勢招搖,家資豐厚。然廷臣查勘,竟以風聞無據覆奏。錫寶座妄言,被詰責。”事實上,他的家奴,一個個都是為非作歹之輩。“籍珅之家人劉全、劉陔、劉印、胡六家,除金銀外,當鋪八座。內監呼什圖家,得米麥穀豆雜糧一萬一千六十五石。時文安、大城,兩處被水,分給兩縣作為口糧籽種。”在皇帝的庇護下,和珅的奴才,都不可一世,還有誰敢動這位權相的一根毫毛?
從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在相當於儀仗隊的鑾儀衛為三等侍衛的和珅,被乾隆一眼看中,從此一步登天,一直到公元1799年(嘉慶四年)乾隆殯天,二十多年寵幸不衰,做到天大的官,撈下天文數字的錢。由此可見,凡貪,必有傘;有傘,才敢貪。而大貪的背後,必然有更大的保護傘。和珅是他家奴的保護傘,而乾隆又是和珅的保護傘。但一旦這把傘沒了,貪官也就完了。
乾隆一死,他立刻受到清算。從抄家中所籍沒的錢財,到底是多少,很難有個準確數字。但傳聞中的數字,大概中外古今的貪官汙吏,還無一人能比得上他。
從清人筆記中,下麵的三種說法,基本上是相同的。
一、《清稗類抄·譏諷》:“和珅在乾隆朝,柄政凡二十年,高宗崩,仁宗賜令自盡,籍沒家產,至八百兆有奇。時人為之語曰:‘和珅跌倒,嘉慶吃飽。’”“八百兆”,即800,000,000兩銀子。清代的一兩銀子,約相當於人民幣50~60元。其查抄財產總值應該有40億至50億人民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