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靜謐,又是一年中最好的秋光。依然是雅清苑書房,四壁如雪,滿室書香。此刻,我的情感和著淚水奔騰為大江大河!
記得去年,我完成了曆史文化散文集《故國中山》後,寫了一篇長逾萬字的結語,認真思考了河北中西部古中山國地域的文化精神特質,總結了12個字:“仁厚實在,忠勇穩定,悲歌慷慨。”近年,周邊省份《闖關東》《走西口》《中原突圍》等劇的上映,給我們很大的文化壓力,河北也積極尋找自己的文化亮點。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一遍遍梳理古中山區域兩千年曆史,試圖釋解這12個字,找個“形象代言人”。
我想到樂毅、趙子龍、曹彬、劉琨、魏征……搜尋幾十天之後,一個名字跳躍眼前——平山團!這個純粹的農家子弟兵團隊,抗戰八年戰功赫赫,被聶榮臻嘉獎為“太行山上鐵的子弟兵”,讓“子弟兵”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別稱;苦耕南泥灣創造出“陝北好江南”的農墾奇跡,是“模範中的模範”;南征北返曆盡千難萬險,跋涉兩萬七千裏,創造了“第二次長征”;解放戰爭中,保衛延安,參加了“三戰三捷”等重大戰役,最後進軍新疆,平叛剿匪,屯墾在最艱苦的西部邊陲。可以說,正是英雄平山兒女讓新中國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落腳西柏坡成為必然(平山團集合出發的洪子店鎮,距離西柏坡僅僅5公裏);正是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取得民族獨立和全國解放中所走過艱苦卓絕的光輝曆程,這裏必然蘊含了中華民族偉大而永恒的精神品質,也一定閃現出我們地域可貴而獨特的精神風貌!好,開始尋找。
急忙翻開了一本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平山縣誌》,發現平山團有點“神秘”,這名字從1939年聶榮臻嘉獎後從就時隱時現,而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西柏坡等名字在很多年份裏出現。誰參加了平山團?他們又到哪裏去了?有沒有當將軍的?是否有健在的?迅速進行百度搜索,僅查到《寸心的表白》一文 ,紀念犧牲在陝西扶眉戰役中的平山團營長栗政通,文中提到了尋訪烈士事跡也非常艱難……直奔平山吧!我知道,如果連自己的縣誌都不記載的事情和人物,幾乎不會在其他的地方出現的。果然,接下來的一年多,幾乎日日滿腦子平山團。我所有親朋好友都知道了,這大有好處,他們都在翻尋他們的祖輩父輩的記憶,提供大量的資料,傳記、回憶文章、黨史資料,地方的、部隊的,甚至包括了日本朋友給提供的“日本鬼子”的情況,桌上迅速堆高的資料讓我吃驚,來自這塊地域強大的熱情幾乎對我形成了“炙烤”,自己竟為自己尋找了無數驚詫!
為這些數字驚詫!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全麵抗戰爆發。此後,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越黃河東進敵後抗戰。在平型關大捷後,120師、115師都先後到達河北平山縣擴軍。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裏1700多人參加了120師的359旅,組建了718團,即平山團,移師三晉;過後兩三個月裏,1700多人分別參加了115師的各支部隊,挺進齊魯;不久晉察冀軍區成立,又有1800多平山子弟入伍四分區部隊,後來組建晉察冀軍區五團,這是戰鬥在家鄉的“平山團”。再看八路軍整編後,東渡黃河時三個師的戰鬥兵力不足三萬。而在這樣一個縣,在極短的幾個月時間裏,極為集中的村莊裏有6200多名子弟輸送到了八路軍的正規部隊,在抗戰最初期,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這個數字是何等的巨大!何等的震撼!何等的傳奇!那父子兵、兄弟兵、親戚排,村村連隊,戶戶軍屬,足以讓平山成為“八路軍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