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附錄(2)(1 / 3)

但李趕坡卻是個地道的文化人,畢業於河北正定師範,最早為南甸中學的政治教師,後任南甸公社書記、工委書記。在改革開放的熱潮當中,他放棄官職,辭職下海,以很大的勇氣投入到企業建設當中,先辦水楊酸化工廠(而今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水楊酸生產企業),後創建敬業鋼鐵集團。

1985年,已經是南甸區工委書記的李趕坡,決定下海經商,這當時也是縣裏的奇聞,一個工委書記管5個鄉鎮,很有權力,用煙盒紙寫個條子都能辦事兒。而成為一個體戶,所有的體製內的優越性都將不複存在。並且,當時的縣委書記與他激辯三夜,最後衝他拍了桌子,也沒能挽回他的下海的決心。關注政治的李趕坡,敏銳地捕捉到了以鄧小平為總設計師的領導層的改革決心,他隱隱約約地看到了光明,執著地奔著去了。他要做時代的弄潮者,勇敢地衝進經濟建設的大潮之中……

談話中,李趕坡告訴我,他這些年是靠“平山團精神”來經營的。白手起家,走到今天的成績,全靠了這支農民團隊。

的確,當年他停薪留職下海辦罐頭廠,很快發展有幾百人。正在紅紅火火時候,國務院下文件,禁止幹部經商,不複職的,就辭職。無奈之下,李趕坡告別罐頭廠,到了國企之中,成為一個無職無權的一般幹部。從風光的工委書記,到灰溜溜的小職工,李趕坡走進了人生的低穀,連出門都把鴨舌帽簷放低,怕別人看見他尷尬。

他並沒有放棄辦企業的信心,而是愈挫愈奮,積極地尋找各種機遇。1988年,他打聽到當時的水楊酸在國內有市場,決定在平山籌資建廠。他找到了項目,又去東北找到了兩位老師傅,可是偏偏在找“地盤兒”上遇到巨大阻力。

他們先找到一處舊倉庫,人家先答應出租,但一夜間又反悔,他們找到個養雞場,人家怕他們交不起租賃費,又找到南甸村南的一個廢棄的油棉廠,負責人是李趕坡的老部下,勉強答應,簽下租賃合同。大家幾個月的奔波有了著落,正在高高興興籌建,不想第三天,那個負責人找來了,說:“老李啊,倉庫是公家的,我不能讓公家的財產受損,不能給您這個情麵啊!”李趕坡再三請求,負責人堅決搖頭。總之無論公家還是私人,都隻有三個字——不信任。李趕坡一行無奈之下垂頭喪氣地退出廠子,他站在南甸荒嶺上思緒萬千。他們像是背水一戰的士兵,前後都沒有了路可走。

李趕坡凝望著這片土地,突然決定,找不到廠子,我們就在這裏建新廠!

眼前的這個村子叫魏家院,他是李趕坡任公社書記時蹲點的村莊。當年隆冬時節,為了改造一片河灘地,李趕坡冒著鵝毛大雪,站在街當中的碾盤上作動員,但是人們畏懼寒冷,沒有熱情。李趕坡看著欲散場的群眾,把棉襖一脫,帽子一摔,大聲地鼓舞道:“這點冷算什麼?怎麼能嚇倒我們!”被他激昂的情緒感染,被他的執著精神帶動,大家開始奮戰。第二年,河灘上稻花飄香,村民們第一次吃上了香噴噴的大米。

南甸鎮多丘陵,砂礫遍野,土地貧瘠,人們戲稱這裏是“沙土國”,一年能吃下一個“磟碡”。李趕坡在任期間,為了改變這裏的麵貌,曾帶領人們修渠打井,鋪路整田。這個好幹部在老百姓心中是有著影響力的。

當李趕坡找到魏家院村委和村民商量時,大家都說:“李書記是說到做到的漢子!”最終,這裏接納了走投無路的李趕坡。他以每畝地百元左右的年補償,征得了20畝地,開始籌辦廠子。並且,因為當時沒有資金,給老百姓都是打的白條,即便如此,百姓們也沒有怨言。魏家院的農民給了李趕坡充分的信任!

對這一點,李趕坡至今感慨萬千,他說:“革命年代,我們的農民奉獻骨肉奉獻小米,用堅忍和忠誠造就了新中國的輝煌,在搞經濟今天,依然靠的是我的農民兄弟支持啊!”

的確,後來的企業發展壯大,每一步都離不開這個農民團隊。最讓人感動的是,在企業存亡的關鍵時刻,是大家先後四次的集資,共同撐起了一片天,同甘共苦走到了今天。當年栗再溫領導108支隊鬧革命,第一筆資金就是靠大家千方百計籌集而來。那些窮苦農民抱著信任和希望,把一塊塊帶著血汗的大洋交給黨,讓遊擊隊渡過了難關。而今,敬業的集資的艱難也如出一轍。

當化工廠征得了土地,卻因為資金短缺而遲遲一年不能開工。李趕坡四處貸款、借款,磨破了嘴皮卻依然囊中空空。最後,他爭取到省外貿公司的50萬元借款得以開工,但後續資金仍然無著落,為了不讓廠子停工,大家開始集資。籌辦廠子的幾個骨幹帶頭集資,每人5000元。那時候許多家庭都要糶糧、賣樹,5000元對於貧困的平山人,無疑是個巨大的數目。這樣籌集了四五萬元,支撐著繼續建設。後來,廠子招工20人,每人帶2000元來上班。農民們又放下鋤頭來這裏劈山造廠。當時,這是冒著很大的風險的,那些淳樸的農民可以說把“身家性命”都給了這位“李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