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朝鮮見聞(1 / 3)

五月,朝鮮這個緊鄰中國東北的國度,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原野上的小草、禾苗剛剛探出頭來,小小的綠蔭尚不能遮住地麵。大麵積的土地呈黃白色,像沙土地,如果是因缺肥,應該是相當嚴重。沿途不時看到村民們三二十人聚在一塊田裏,爭分奪秒埋頭搞集體春耕。午飯多是在田間地頭吃的。耕種的多是稻田,幾乎沒看到果林和菜地。偶見陡坡處掛一兩株桃李樹,淡淡地開著花兒。青草、野菜長勢不旺。蒲公英的花像是貼著地麵開的,葉片小得幾乎不見。挖野菜的人群隊伍龐大,原野裏隨處可見:有背著孩子的村婦,有老人,也有穿著製服的在職人員。對目前的生活狀況,朝鮮人並不回避,看來是官方允許公開的。他們說現在雖然困難,但形勢正在好轉。最困難的時期是一九九四年到二零零一年,金日成主席去世,又遇到自然災害,加上國際上的某些製裁,他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樹皮、草根都吃了。當時他們開展了“第二次行軍運動”,全民投入農業生產自救。他們的第一次“行軍運動”是抗戰時期。一個女孩子對我講述的時候,幾度淚光瑩瑩。

朝鮮有名的小吃,大多是一些醃製的小菜,但因蔬菜緊缺,這些小菜品種單一,多是蘿卜和白菜。朝鮮冷麵,則實際上是純澱粉製作,應該是我們所常吃的粉條粉絲之類,全然沒有中國境內的朝鮮冷麵的味道,在一般的飯館裏都能吃到。大眾宴席火鍋也一般。另有一種宴席叫“九碗”,從餐具到內容都是比較講究的,每人麵前九隻加蓋小銅碗,不同的九種菜,一份米,一份湯。九種菜其中有七種是醃製的小菜,一塊魚,一份紅燒肉,一小杯酒。內容很簡單,味道也一樣簡單,除了一點點辣,沒有特別的味道。酒的味道也很淡,像稍濃一點的中國米酒。也有雞,但價格不菲,一隻人參燉小雞可以裝滿一個小湯碗,價格要二百四十元人民幣。這些東西必須是在就餐時間到正規的國營飯店去吃,沒有小店、商販經營。除了一些百貨商店可以買到中國的方便麵、火腿腸以及一些調味品,基本買不到零食和小吃。

在四星級酒店裏,早餐可以吃到麵包,是在朝鮮境內見到的唯一一種麵食。還有雞蛋,但嚴格限量,對待外賓也是一樣,每人一餐供應一個。有專門人員發放。中晚餐主食是大米,配菜除了一份土豆燉牛肉或是炒雞塊,其餘全是醃菜、豆製品,有豆腐,黃豆芽,綠豆芽,也有豆筋。十人一桌六個菜,六寸大的盤子上兩份。供應自釀的雪花啤酒。沒有水果,沒有餐巾紙。

火車上供應套餐,除了米和小菜,每人三片白水煮豬肉,很難得。進入朝鮮境內穿越大片原野和村莊,很少看到有牲畜家禽。從新義州到平壤六個小時的行程裏,寥寥看到了不超過二十隻羊,幾頭豬,一些水塘裏遊著幾隻鴨子。幾乎沒看到狗。在一定程度上作為耕種工具的牛,大多是步履遲緩,脊骨突起,很瘦。

穿

朝鮮的民族服裝色彩鮮豔,但除了舞台上和禮儀應酬,新婚典禮,很少有人穿。生活中的人們著裝嚴肅,色調低沉。多以灰、重藍、將軍綠為主,式樣講究但古板。男士中山裝,領口的風紀扣係得嚴嚴實實,傍晚時分,大街上常看到表情嚴肅、穿著中山裝的機關幹部腋下夾著報紙,步履匆匆。那表情和服式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我們的父輩當年的形象。年輕人中也有穿夾克衫和西服的,但很少。夾克衫看起來還隨意些,西服就顯得太時髦,不大自然。女同誌的穿著相對更講究,布料也好一些。毛料西裝套裙就很常見。顏色一樣單一,偶爾會有一抺亮色,如乳白色。

很少有人戴飾品。但從小學生到軍人、機關幹部和農民,人人佩戴金日成、金正日兩位領導人的頭像像章,而且很虔誠,時刻不忘。在平壤大街上,很難得地遇到一個穿了花色敞懷休閑裝的婦女,胸前的像章與衣服上的印花渾然一體,大家就猜測她是不是佩戴了像章。走近看,雖不大醒目,確實佩戴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