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旱,作《上江南大方伯晏老夫子》七律四首。
乾隆四年己未(1739) 四十七歲
為盧雅雨書七言律詩軸,複題《畫盆蘭送大中丞孫丈予告歸鄉》。
乾隆五年庚申(1740) 四十八歲
為董偉業恥夫《揚州竹枝詞》作序,作《蘭竹圖軸》(飲牛四長兄)。
乾隆六年辛酉(1741) 四十九歲
作《逢客舟中寄勖宗上人口號》,入京途中,又《淮安舟中寄弟墨》書,在京結識雍正弟慎郡王允禧。
乾隆七年壬戌(1742) 五十歲
是年春,出任山東範縣令。定詩集、詞集並手寫付梓。將之任,與慎郡王允禧相唱和,寫《將之範縣拜辭紫瓊崖主人》詩,允禧亦有《送板橋鄭燮為範縣令》詩相贈。為紫瓊崖主人寫刻之《隨獵詩草》《花間堂詩草》完成,並為撰跋,又有《與紫瓊崖主人書》。
乾隆八年癸亥(1743) 五十一歲
返揚州,應馬日琯宴。暮春,與金冬心、杭士駿等燕於馬氏之小玲瓏山館。《道情》十首付梓。作《止足》詩,有《跋臨蘭亭序》。
乾隆九年甲子(1744) 五十二歲
妾饒氏生子。作《範縣詩》《送陳坤秀才入都》《贈二生》《登範縣東城樓》《音布》諸詩。作《範縣署中寄舍弟墨》家書四封。
乾隆十年乙醜(1745) 五十三歲
作《範縣呈姚太守光滇》《懷揚州舊居》《懷江七薑七》《姑惡》《懷李三鱓》《署中示舍弟墨》諸詩。先生從祖福國和尚至範縣見訪,為作《揚州福國和尚至範賦二詩贈行》作《範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五書》。購李萌《歲朝圖》,並裝裱題記。
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 五十四歲
自範縣調署濰縣。是年山東大饑,饑民出關覓食,有感而作《逃荒行》。
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 五十五歲
是年饑荒未已,隨高斌放賑,有《和高相公給賑山東道中並五日自壽之作》。德保主試山東,先生同在試院,相與唱和,有《濟南試院奉和宮詹德大主師枉贈之作》,德保亦有《贈鄭大尹板橋》詩。作《玉女搖仙佩、寄呈慎郡王》詞。作《和學使者於殿元敏中枉贈之作》《禦史沈椒園先生新修南池建少陵書院並作雜劇侑神令歲時歌舞以祀》諸詩。作《蘭竹石軸》(春風莫漫)。
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 五十六歲
重修濰縣城,召四鄉饑民就食赴工。撰《乾隆修城記》。饑民由關外陸續返鄉。為撰《還家行》以紀其事。乾隆東巡,先生為書畫史,治頓所,臥泰山絕頂四十餘日。作《與江賓穀江禹九書》論文。
乾隆十四年己巳(1749) 五十七歲
子入塾就師,旋於興化病歿。有《濰縣與舍弟墨家書》五通。重訂家書十六通、詩鈔、詞鈔並手寫付梓。撰《板橋自敘》。與禦史沈廷芳椒園同遊郭氏園,沈有《過濰縣鄭令板橋招同朱天門孝廉家房仲兄納涼郭氏園》詩相贈。紮《濰縣永禁煙行經紀》碑文,作《蘭石圖》(泰山高絕)。
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 五十八歲
修縣文昌閣、魁星樓,撰《文昌祠記》。於《板橋自敘》後又綴附記數十言。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 五十九歲
服官十年,對官場黑暗多致不滿,乃有歸田之意,撰詩《思歸行》、詞《滿江紅·思家》《唐多令·思歸》等述誌。書《難
得糊塗》匾額。作《菊圖》(晚香圖)。
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 六十歲
是年去官。濰縣諸紳修城隍廟,先生主其事,撰《城隍廟碑記》。作《蘭竹石圖》(世間盆盎)。書長聯自壽。有《贈鍾啟明並留別》詩。
乾隆十八年癸酉(1753) 六十一歲
板橋於乾隆十七年去職後,仍留濰縣郭偉 (字芸亭)家之郭家園度歲,是年春始南歸。板橋有墨跡《懷濰縣送郭倫昇歸裏》詩,後附跋雲:“乾隆二十八年,歲在癸未夏四月,板橋鄭燮去官十載,壽七十又一。”據此,則鄭氏自雲去官之日在乾隆十八年,我意實際去官之時乃在去年年未耳。作《予告歸裏,畫竹別濰縣紳士民》(烏紗擲去),畫《蘭竹石圖》(昔李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