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靈預言
封麵故事
作者:徐菁菁
1946 年12 月26 日,艾倫·圖靈在英國舉行的一場3 英裏長跑比賽中獲得第二名。圖靈不僅是解碼天才還是長跑高手艾倫·圖靈
在第87屆奧斯卡獎的角逐中,格拉漢姆·摩爾憑借描摹圖靈生平的《模仿遊戲》斬獲最佳改編劇本獎。何為“模仿遊戲”?摩爾設置了三重含義:身為同性戀者的圖靈試圖模仿他人,掩藏自己的性取向;他和他的團隊在布萊切利模擬德國人的加密辦法,破解密碼;當然,它還指向用機器模仿人的大腦。圖靈一生都在追問:機器能夠思考嗎?機器能有直覺嗎?機器能有感情嗎?
圖靈去世兩年後,1956年,在達特茅斯會議上,包括克勞德·香農、約翰·麥卡錫在內的幾位科學家斷言:“學習或者智能的任何其他特性的每一個方麵都應能被精確地加以描述,使得機器可以對其進行模擬。”他們賦予了這個研究領域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名字:“人工智能。”
人和機器的關係究竟是什麼?人將被機器超越嗎?機器文明將會取代人類文明嗎?從“人工智能”一詞誕生開始,它就超越了科學的範疇,進入社會心理的視野,成為大眾文化消費中的主要題材之一。
2001年,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推出電影《人工智能》。他提出疑問:如果機器被賦予情感,它會持有何種身份認同?人將如何對待它們?在他的故事裏,人類是機器的背叛者。但更常見的一種意識形態是電影《黑客帝國》中所反映的:人類被機器所奴役。一個名叫“母體”(Matrix)的計算機人工智能係統控製整個世界,人們就像他們飼養的動物,沒有自由和思想。
在電影中,“母體”的創造者是造物主“設計師”(The Architect)。這個絕對理性的角色究竟是人類還是機器?電影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如果我們從“人工智能”的曆史來考察這則寓言,這個超級機器的製造者身上至少疊加著一個圖靈的形象。
如何看待圖靈和他的研究?1954年,當他因氰化鉀中毒辭世時,在英國,隻有《每日郵報》以《床邊的毒蘋果》為標題在不起眼的版麵報道了圖靈的死亡。而在圖靈辭世50年後,這個名字卻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視野裏。人們一廂情願地相信,蘋果公司的商標正是源於圖靈的故事。體製的抗爭者、同性戀權益的殉道者,這個科學天才遭遇了多種詮釋,最終被奉為圖騰。
流行文化的創作題材總是對現實的關照。資本在用金錢認可和推動圖靈當年的預想。人工智能領域的“後起之秀”Tempo AI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拉傑·辛格(Raj Singh)說:“在過去18個月內,每家風險投資公司都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或相關領域至少有一筆投資。”自2013年以來,雅虎、英特爾、穀歌、Dropbox、LinkedIn、Pinterest以及推特都收購了人工智能公司。臉書和穀歌為其公司內部的人工智能研究小組招聘了研究員。
據《連線》雜誌報道,根據量化分析公司Quid的數據,自2009年以來,人工智能已經在美國吸引了超過170億美元的投資。僅去年一年,就有322家擁有類似人工智能技術的公司獲得投資。過去4年間,人工智能領域的民間投資以平均每年62%的增長速率增加。甚至有人預計,人工智能即將開啟一個萬億美元的市場,讓現在火爆到極點的移動互聯網也相形見絀。一些激進的觀點認為,移動互聯網,乃至即將到來的物聯網,都隻是人工智能革命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