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渴望,執迷
文化
作者:蘭小歡
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家塞德希爾·穆萊納桑與他的著作《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把一群小孩子聚在一起,讓他們估計平時用的硬幣的實際大小,窮人家孩子的估計會比富人家的孩子估計大許多。硬幣越值錢,估計的差別越大。窮孩子腦海裏的一元錢硬幣,可以是很大的一個圓。
把一群人聚在一起看電影,事後讓他們回憶情節。孤獨的人和不孤獨的人對情節的記憶一樣準確。但是對電影中人與人交往的場景,比如戀人間的對話和親昵的細節,孤獨的人的記憶格外準確。正如饑腸轆轆的人,會一直記得電影裏的人物吃了什麼。
匱乏產生渴望,而渴望可以讓注意力集中。有些情況下這是好事。學生都知道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沒時間了才開始著急,通宵達旦地緊張複習,常常也能取得不錯的效果。工作的人往往都知道“死線是第一生產力”,有時間的時候拖拖拉拉,直到離最後期限所剩無幾了,才開始加班加點趕工。而商場用來吸引消費者的各種優惠折扣券,都有截止日期,這並不是因為商場雞賊,而是因為不帶截止日期的優惠券,很少有人想得起來使用,反倒達不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
然而大多數情況下,“事到臨頭才……”後麵往往跟的不是什麼好結果。讓你注意力集中起來的東西,不都是學習或工作,更可能是誘惑。
無論貧富,人們都會對某些東西產生強烈的渴望,想據為己有。想要得狠了,大腦就會自動屏蔽其他信息,讓人忘了做理性的比較,忘了仔細掂量這東西的實際價值,這是衝動性消費的根源。但對富人而言,就算衝動之後後悔了,也無非就是覺得花錯了錢,下回注意,想一想也就過去了。但對窮人而言,事後懊悔就嚴重多了,收入上可能會“月光”,心理上可能想“剁手”,更有甚者可能刷爆信用卡欠銀行高息債務,或幹脆做起了啃老族。所以有經濟學家說:“誘惑稅是累退的。”越窮的人,誘惑往往越多,而誘惑給他造成的負擔也越大。
孤獨久了的人,雖渴望親昵關係,但在和人交往中往往又顯得笨手笨腳,不討人喜歡。人們通常認為這些人性格有問題,正因為他們不善和人交往不討人喜歡,所以才孤獨。但最近的研究顯示,不討人喜歡可能是孤獨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孤獨的人,人際交往匱乏,所以渴望與人接觸。而正是這種渴望,讓他們在與人的交往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幾乎要專注每一個細節,每個細節都在腦子裏轉好幾遍,結果當然就是不自然,縮手縮腳,連說話都變得磕磕巴巴。這就好像人們下樓梯,都是自然的舉動,根本不用想。而一旦你開始計算先跨哪條腿,每步跨多遠,立刻就會摔倒。有個實驗,讓人們各自錄一段話給別人聽。而聽眾選出的那些笨嘴笨舌非常無聊的錄音,往往來自孤獨者。但是,同樣的實驗再做一次,隻是在錄音的時候告訴錄音的人這段話不會給別人聽,隨便說,這樣的情況下孤獨者的談話水平並不亞於甚至還高於其他人,因為腦子裏不用再想著和其他人交流。
人人都有匱乏的東西。窮人缺錢,富人缺時間,孤獨的人缺伴兒,有伴兒的人缺自己的空間。這種匱乏會產生渴望,會在潛意識裏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匱乏的東西上,腦子裏翻來覆去全是它,仿佛陷入一個隧道,眼前隻有它,其他的一切都被屏蔽到了這隧道之外,哪怕是我們珍視的東西,也會被忘卻,敵不過這眼前的執迷。而大腦的運算能力和帶寬有限,一旦執迷某物,我們的認知能力和自控能力就會被大幅減弱,我們會不自覺地做蠢事,帶來嚴重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