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生素時代的終結(1 / 3)

抗生素時代的終結

專題報道

作者:袁越

2014 年8 月18 日,患有萊姆病的麗莎正在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後抗生素時代

咳嗽、頭疼、發燒、拉肚子……這些症狀我們每個人都經曆過,無一例外。它們雖然讓人不好受,但沒人會因此而認為自己就要死了,隻要去醫院開點藥,通常幾天之後就能痊愈。

這是現代社會的常態,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仿佛事情就該是這樣的。但是,如果你讀過幾本描寫舊時代生活的小說,就會知道這並不是人類生活的常態。比如,美國作家海明威在上世紀30年代撰寫的小說《乞力馬紮羅的雪》中的主人公僅僅因為在非洲打獵時不慎被樹枝刮了一個口子,就不得不痛苦地死去。

這才是人類社會的常態。

我們今天之所以不會再因為一個簡單的傷口而送命,完全歸功於1928年誕生的青黴素,以及後來陸續發明的上百種抗生素。事實上,如果隻統計救死扶傷總人數的話,抗生素無疑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不僅因為它治好了傳染病,直接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而且因為它的存在使得外科手術、剖宮產和癌症的手術治療等很多常用的醫療手段成為可能。毫不誇張地說,抗生素是現代醫藥行業最重要的那根支柱,沒有它,其他一切都免談。

考古研究表明,在抗生素被發明出來之前的數十萬年的時間裏,人類最大的死因是傳染病。在那個黑暗的舊時代,肺結核、黑死病、傷寒、敗血症和淋病等數十種常見傳染病幾乎就是死亡的同義詞。正是因為對這些傳染病束手無策,我們的祖先絕大多數都英年早逝,根本就活不到能得癌症或者心髒病的年紀。那時的人類社會嬰兒死亡率極高,逼得育齡婦女必須不停地生育;中老年人比例很低,很多寶貴的知識和人生經驗得不到有效的傳承;青年人雖然可以依靠自身的免疫係統和病菌鬥個平手,可一旦不幸染上某種厲害的病菌,仍然難逃一死。

抗生素被發明出來後,這種狀況終於有了實質性的改變。如今,起碼在中等以上發達國家(包括中國),細菌性傳染病不再是一種致命的疾病,人類的平均壽命有了巨大的飛躍,社會結構也因此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曆史學家普遍認為1928年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嶺,此前的數十萬年都可以稱之為前抗生素時代,1928年之後,人類正式進入了抗生素時代。

但是,這個抗生素時代甚至沒能堅持100年就有可能壽終正寢。2014年4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一份關於抗生素問題的調查報告,為全人類敲響了警鍾。這份報告所引用的數據來自全世界114個國家,涵蓋91%的人口,是世衛組織曆史上引用數據最多、數據來源最全麵的一份關於抗生素濫用問題的全球性調查報告。

這份報告首次指出,因為致病微生物對抗生素產生了耐藥性,地球已經進入後抗生素時代,那些在幾十年前就已有辦法對付的普通感染(比如肺炎或者拉肚子),以及一些輕微外傷和小手術等都將再次成為人類的致命殺手。

換句話說,海明威小說中描寫的那個可怕的舊時代又回來了。

世衛組織的這份報告強調,這場抗生素危機是全球性的,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幸免,隻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差異等原因,不同國家遭受的損失略有不同。根據一項保守的估計,目前全世界每年至少有70萬人死於耐藥性造成的感染,其中美國每年平均死亡2.3萬人,歐盟則為2.5萬人。世衛組織的報告估計,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的話,到2050年時全球每年都將有1000萬人死於耐藥菌導致的各種傳染病,其中中國每年將有100萬人死亡,印度的數字則為200萬,非洲的情況隻會更糟。

耐藥性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驚人。2014年7月,英國首相卡梅倫委托前高盛集團首席經濟師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牽頭組建了一個研究小組,針對上述問題展開研究。2014年12月11日,該小組將研究結果寫成報告提交給了英國政府。根據這份報告的估算,到2050年時全球經濟將因耐藥性的爆發而累計損失100萬億美元!要知道,目前全世界每年的GDP總額僅為70萬億~75萬億美元,100萬億這是個驚人的數字。

更令人驚訝的是,100萬億這個數字隻考慮了耐藥細菌給醫療係統造成的額外經濟負擔(比如多重耐藥肺結核患者必須使用多種更加昂貴的高級抗生素),並沒有把耐藥性造成的社會影響計算在內。如果再把病人因為病菌耐藥而導致的工作損失計算進去的話,經濟損失總數很有可能會加倍,達到200萬億美元之多。

“如果僅從短期效應來看,耐藥性問題比氣候變化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還要大。”奧尼爾在評價這份報告時說,“我們絕不能任由這件事變成現實,尤其是‘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和‘薄荷四國’(墨西哥、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和土耳其)這幾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更是必須小心對待。”

這兩份報告都指出,如果我們及時做出反應,全球協作共同攻關,還是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合理用藥。世衛組織很早就提出過一句口號:今天不合理用藥,明天將無藥可用。這裏麵的道理看似很簡單,但操作起來障礙重重,原因在於很多人都對抗生素存在某種程度的誤解,在這種情況下,合理用藥便成了一句空話。

2012 年1 月21 日,柏林市民舉行抗議畜牧業和農業使用抗生素的抗議活動抗生素的誤區

在討論合理用藥之前,先來明確一下抗生素的定義。廣義地說,這是一類可以用來對付微生物的化學藥物,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和寄生蟲在內的各種體積微小的致病因子都可以是它的作用對象。世衛組織的那份報告裏用的就是這個廣義的定義,英文叫作Antimicrobials,也可以翻譯為“抗微生物藥”。

但是,一般人提到“抗生素”這個詞,指的都是狹義的概念,即專門用來對付細菌感染的藥物,英文叫作Antibiotics。我們去醫院開的抗生素,包括青黴素、紅黴素、頭孢黴素、慶大黴素……都是隻針對細菌的狹義的抗生素,對病毒性感染沒有任何療效,所以說普通感冒患者或者流感病人吃抗生素是沒用的。另外,細菌感染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炎,因此有人將抗生素和消炎藥混為一談,這也是非常錯誤的。真正的消炎藥指的是阿司匹林和布洛芬這類能夠抑製免疫係統功能的藥物,這些藥隻能減輕炎症症狀,對於病菌本身沒有任何抑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