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才道:“可能陸書記對龍安的曆史已經有所了解,我就不重複了,重點介紹下霄關古城。在曆史上,這就是屯兵屯糧的地方,同源鎮那邊修建有隘口,是進入龍安的第一道防線。再進來是大川鄉,是第二道防線,也是主戰場。當年赫赫有名的霄關戰役就在大川鄉爆發。鄭國一舉打敗周國,鄭莊公其子筱駐守該地,後改為霄,此後一直沿用。”
“自從春秋時期,這裏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據統計,從春秋時期一直到明朝,這裏大大小小發生過100多起戰役,直到明後期才算穩定下來。明萬曆年間,霄關縣縣令王逸之主持重修了古城,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是那個時代建成的。到了清朝,陸陸續續翻修擴建,也就有了後來的規模。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這裏曾經有古城牆,護城河,鍾樓,鼓樓,文廟等等,現在我們看到的東華門,就是當年古城的東大門。可惜的是,當年破四舊的時候文物古跡都被搗毀了,隻剩下眼前的這座門了。”
陸一偉聽著心痛不已,但不去評價曆史。問道:“古城牆位於什麼位置?”
許德才揚手一指道:“喏,就是英雄路一帶,英雄路過去就是護城河,後來被填埋了,蓋了房子,著實惋惜。”
陸一偉放眼望去,路兩旁都是密密匝匝的房子,壓根看不到當年護城河的雄姿。
許德才又道:“古城雖毀了,但不少民宿還在。一直往裏走,保留著不少好的四合院,其中劉家大院、許家大院以及鄭家大院得以保存,彌足珍貴。”
“是嗎,帶我去看看。”
一直以來,陸一偉對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有著濃厚興趣,走進鄭家大院後被眼前的精美建築震驚了。
許德才介紹道:“鄭家大院是保存最完整的,也是最大的大院。遭到過毀壞,當年我主持進行了緊急搶救,才有了現在的樣子。我們是缺少資金維護,再加上宣傳力度不大,若不然這裏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景點。要是恢複原貌,不必山西的喬家大院差。”
“原來是什麼樣子?”
許德才帶著一行人爬上房頂的平台上,指著道:“這周圍一圈原本都屬於鄭家大院,不過他們為了砌房子拆掉了,而且還是用的當年的磚瓦,至少縮小了四分之一。那邊就是許家大院,西北角處是劉家大院。”
“哦,這都有什麼來曆?”
“在龍安縣,劉姓、許姓以及鄭姓是大姓,其中鄭姓最多。明末清初,鄭家祖上是鹽販子,賺了大錢,修建了大院。此後幾代人都在經商,還出了出了幾個大官。到了清末開始衰敗,鄭家第七代子嗣鄭瑞熙是個賭鬼,把祖上的資產全都敗光,賣給了一個叫王子恒的外鄉人,解放後收歸國有,延續至今。”
“至於許家,和鄭家屬於龍安的土著,在此繁衍生息千年。而劉家是外來者,祖上是木匠,幾代人都會木匠,劉縣長的父親也是木匠……”
說到一半,看到劉占輝臉色烏青,許德才趕忙住嘴。
陸一偉明白其意,回頭道:“劉局長,這麼說你也是從劉家大院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