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朱建都醫師送來的《老中醫行醫40年養生經》書稿後,即興一晚功夫讀完了書稿,欣喜地看到了黔東南民族醫藥挖掘整理研究工作又取得了新的成果。
朱建都醫師是從而立之年開始學中醫藥理論知識和民族民間醫藥經驗而成才的。在懸壺行醫40年的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積累了許多臨床醫療經驗和養生方法。《老中醫行醫40年養生經》就是他學習應用中華民族傳統醫藥養生術的總結。他把民族傳統醫療方法和養生術融合在一起,在為廣大患者診治疾病中,告訴病人平時要注意養生保健防治未病,得了病在治療的同時,要做好養生調節。在書中提出了“民間養腎功法”、“髒腑呼吸功法”和“艾熏足三裏法”等具民族傳統醫藥特色的保健養生方法,是一種簡練易學、便於推廣的實用養生方法。
《老中醫行醫40年養生經》對中華傳統醫藥養生經驗進行中醫理論的解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這種嚐試是黔東南民族醫藥養生方法的研究的一個新起點。
黔東南境內不僅天然藥材資料豐富,而且民族醫藥資源也非常豐富,居住在這裏的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同胞,千百年來在同疾病的鬥爭中,創造了許多寶貴的民族醫藥文化遺產,這些寶貴的遺產有待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正如中國民族醫藥學會會長諸國本先生說的“苗族、侗族居住在黔東南的人口最多,他們創造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醫藥,可以說苗族醫藥、侗族醫藥的根在黔東南,其發展的土壤在黔東南,要很好地發掘整理研究、繼承和發展。”我衷心地希望黔東南廣大的民族醫藥從業者,深入挖掘整理研究本地區的苗族醫藥、侗族醫藥為代表的民族醫藥經驗、基本理論、醫療技術和疾病養生方法,向社會推廣應用,惠及廣大人民群眾,造福社會,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龍運光
二零一零年六月廿一日 於凱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