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守在這裏的特警對他已經很熟悉了,他們從不來打擾他,看著他安靜地凝望前方,哀痛地下跪,傷心欲絕地號啕大哭。在12日的那場地震中,他全家七口人就隻剩下了他一個。
我們無法完全理解這個年輕人在這一刻的感受,但毋庸置疑的是,地震災害的受災人員在遭受嚴重的身體上創傷的同時,還麵臨著許許多多心理上的創傷。從心理學角度講,512汶川大地震是一起強烈的危機事件,地震中發生的一係列事件,包括親人死亡、目睹災害現場、參與災害救助,甚至觀看媒體報道都有可能導致個體出現嚴重的情緒反應包括恐慌、焦慮、對未來失去信心、自殺等。這種變化可能在經曆了地震這樣一些巨大的、異乎尋常的災難後即刻出現,也可能在災難結束後一段時間內出現,如果我們能夠在早期發現這些症狀與表現,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與幫助,那麼受災人員恢複心理健康的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在這一部分,將就災難事件中人們可能發生的各種心理傷害進行介紹。
一、什麼是危機?
所謂危機,是指個體或群體無法利用現有資源和習慣的方法加以處理的事件和遭遇。危機往往突如其來,讓人難以預料。在危機出現時個體會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出現明顯的功能失調和混亂。512汶川大地震的突然發生,讓人們難以麵對。許多人因目睹慘烈的傷亡、進行援助活動以及觀看相關媒體報道而變得恐慌、悲傷、憤怒、焦慮,甚至用自殺來逃避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創傷。一般來說危機包括三個部分:誘發事件,例如此次512汶川大地震。
強烈的情緒反應和身體反應,例如恐懼、悲傷、憤怒、心慌、手足冰故等。
無助無力感,例如不知所措,個體通常用於解決問題的方式失歡等。
危機如果不能得到很快控製和及時緩解,就會導致人們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出現功能失調,常導致的心理障礙有兩種:急性應激障礙與創傷後應激障礙。前者會在大多數受災人群中出現,而後者則可能出現於部分受到較嚴重心理創傷的人員身上。這兩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在特點及幫助策略上各不相同。
二、災難後會出現哪些心理生理反應?
地震發生後,幸存者常常會在未來數周內產生一係列身心反應每個人的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所有這些在災難後出現的反應都是正常的,在災難過去的數月之內大多數人的這些反應都會有所緩解。這些情緒反應與身體症狀包括以下內容。
情緒反應恐懼和擔心一一擔心地震會再次發生,懷疑自己所處環境的安全性;害怕自己再受到傷害;害怕一個人外出;害怕自己崩潰或無法控製自己等。
無助感一一覺得生命脆弱;感覺前途茫茫;覺得世界末曰到來或一切轉眼成空;宿命。
悲傷一一這是最常見的感覺和情緒,為親人或其他人的死傷感到很難過、很悲痛;大多數人會以嚎哭或不斷囁泣來宣泄或舒緩;少數人以麻木、冷漠無表情來表達。
內疚感一一覺得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恨自己沒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不是親人而是自己;因為自己的幸存而感覺罪惡;感覺自己做錯了什麼,或自己沒有做一些應該做的事去避免親人的死亡。
憤怒一一覺得上天對自己不公平;對救護人員的行為感到憤怒,例如感到救助行為緩慢,認為應該能夠預見此次災難的發生,並提前做好救援準備等;別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強迫性的重複回憶一一不斷回憶逝去的親人,出現空虛感,無法考慮其他任何事;一閉上眼睛就會看到地震中那些令人痛苦的畫麵。
失望和思念一一不斷地期待奇跡出現,卻一次一次地失望;一種愛的失落感;對死亡親人的懷念常有如針紮般的感受。
過度反應一一對與地震相關的聲音、圖像、氣味等感覺過敏,反應過度;感到沒有安全感,易焦慮;失眠,做噩夢,易從噩夢中。
三、災後應激反應可以分成哪幾個階段?
地震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可根據地震發生後的時間推移分為三個主要的階段,不同階段所麵臨的主要問題與症狀表現會有所不同。
急性期!地震發生後數小時至2天內)大多數剛遭遇危機的人出於避險的動物性本能,會采取緊急應戰或者逃逸的做法,例如地震發生時采取迅速的躲避或跳樓等行為;當然,也會有一部分人當場麻木不知所措在地震發生的最初幾分鍾內不言不語、雙目無神、無情緒反應、對周圍的事務漠不關心等;還有一部分人會在此時表現出興奮、恐懼緊張,甚至叫喊、出現衝動行為等。對於處於急性期的個體,最為重要的是為其提供簡單、直接的安撫,可告訴當事人,“我一直在這兒幫你”,給他們遞吃的、喝的,對兒童亦可采用撫摸的方式等,盡量讓他們感覺溫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