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躍進鄉的鄉長劉凱來了,他是來彙報工作的。
躍進鄉作為貧困縣中的貧困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認識,從反麵來說,可以作為後進的典型,根據縣委縣政府出台的政策,對後三名的鄉鎮黨政一把手是要進行誡勉談話的,連續兩年都在後三名的,還會調整工作崗位,但是製度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流於了形式。
劉凱跟著王兆勇三年,在王兆勇離開的時候給了他一個正科,也算是有了一個交待,不過放到躍進鄉去,劉凱的心還是涼了老大一截的。
劉凱是來彙報躍進鄉的發展方向的。渭河穿境而過,漁業相對發達,隻是沒有形成規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劉凱的想法是把這一塊做大了。
林哲宇現在考慮的是全縣這個大盤子,不過一部機器是由很多零件組成的,躍進鄉就是遲舟的一顆零件。
林哲宇道:“劉鄉長,我們現在都在趟著石頭過河,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我們必須要試,失敗了也不會比現在差多少,膽子要大,腦子要活。”
劉凱與其他人不一樣,他是從前書記王兆勇身邊離開的,王兆勇是個想幹事的人,他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和理念,作為遲舟人,看著一年年的貧困下去,他的心裏也著急,可是人微言輕,連王兆勇都沒法子,他也是幹急無汗。
林哲宇來的時候,很多人都沒有把他當作一回事,一來比較年輕,二來遲舟貧困已久,別說幹部了,就連老百姓也認為窮這個字是專門為遲舟造的,但是劉凱在研究了林哲宇的經曆之後,有不同的觀點。林哲宇在市裏被樹立過典型,又解決了一個信訪釘子戶的問題,劉凱認為他是一個做實事的人。所以這兩個月裏他認真考慮了躍進的發展路子,不過他沒有跟書記英達義提過。現在的一把手權力實在太大,英達義是個剛愎自用的人,偏偏又沒什麼本事,在躍進鄉已經待了七年了,這七年裏躍進的變化還是很大的,變得越來越窮了。
所以劉凱直接躍過了英達義,來尋求林哲宇的支持。
林哲宇道:“躍進鄉是遲舟經濟條件最差的鄉,市裏也很關注,劉鄉長,多用點心思,做出一番事業讓大家看看。”
劉凱注意到了林哲宇的言詞,什麼叫“也”,作為前縣委書記的秘書,劉凱頓時警醒了過來,隻不過限於眼界的問題,一時半會之間他弄不清市裏的關注是正反的還是反麵的。想到林哲宇把躍進鄉定義為貧困縣的貧困鄉,劉凱的心裏有點涼涼的,但是林哲宇的鼓勵讓他心頭又充滿了希望,患得患失充斥著他的內心,讓他沉默了下來。
林哲宇注意到了劉凱的情緒,道:“劉鄉長,做好你自己的事吧,看法是由成績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