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腿走路(2 / 2)

由於曆史方麵的原因,海安的縣域中心並不大,老城區的基礎設施雖然在改善,但是街道狹窄,建築風格落後,這是不爭的事實。要想進行改造,所花費的投入是很龐大的,拆遷就占了大頭。所以林哲宇認為,與其花力氣去改造老城區,倒不如發展新城區。

表麵看來,政府辦公樓與安城鎮對換,似乎是為了改善辦公條件,但林哲宇更深一層的意義就在於換一個新的政府辦公地點,可以帶動周邊的建設。

在外人的眼裏,林哲宇完全是摘了傅維君的果實,甚至於林哲宇都認為海安的發展不需要自己太操心,但是經過幾個月的觀察之後,他才知道自己的判斷完全是個錯誤。

海安的工業企業不少,但是真正能夠提得上手的並不多。為了項目的引進,政策實在過於優惠了,土地價格的低廉、稅收的減免……等等等等,用一個“空架子”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在外的金玉掩蓋了其中的敗絮,對於林哲宇來說,完全就是一個爛攤子,早期招商引資工作的不嚴謹所帶來的惡果是顯而易見的,否則林哲宇也不會清理僵屍企業,盤活存量資產。

盛名之下,海安的各項指標數字卻又是很明顯的,撐起財政GDP的靠的就是房地產,所以說楊行江的說法不準確的,確切地說,應該是城區的房地產飽和了,但是縣域中心以外的還處於起步階段。隻不過林哲宇明白他的意思。發展,潛在的意思就是隻能前進不能後退,甚至連原地踏步都不行,那些在後麵窮追不舍的縣區,未必就是真的牛逼轟轟了,但是數字確實很漂亮,林哲宇就必須采取動作。

林哲宇沉吟了很久,才決定了“兩條腿”走路的方案,土地財政是潮流,盡管帶來的結果就是房地產老板大發其財,房價越來越高,人民越來越買不起房,但這也不是哪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全國性的,短期內也無法改變這個局麵,況且城市建設的發展,就離不開房地產。

這是第一條腿。

第二條腿就是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上項目,隻不過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一湧而上了,而是要有所選擇的招商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仍然是主流,隻有百姓的口袋富了,才能真正帶動起消費,形成良性循環。在項目的選擇上,林哲宇主張不貪大貪強,隻要能產生稅收,隻要不造成汙染,那就是可以引進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