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分析及應對策略
高教高職研究
作者:高才華
摘 要: 隨著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迅速推動手機產業發展,尤其智能手機的發展猶如雨後春筍般進入人們生活。如今手機不僅作為單一通話和收發信息通信工具,而且是集通訊、娛樂休閑、收集資料於一體的自媒體工具。手機在給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滋生如“手機依賴症”等行為成癮問題,特別當代大學生是“手機依賴”重災區,他們被稱為“低頭族”、“手機控”、“刷屏控”。“手機依賴症”是繼網絡成癮問題後嚴重影響大學生正常學習與生活的當代行為成癮問題,針對此現狀文章提出四位一體應對“手機依賴症”的策略。
關鍵詞: 大學生 手機依賴 應對策略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手機產品快速發展,使手機功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手機已經不是簡單通話、收發信息的工具,而是可以聊QQ、上微信、上微博、上網收集信息的智能工具。手機在功能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價格漸漸下降,全麵走進人們的生活。據工業與信息化部的報告顯示,截止2013年2月,全國手機用戶已超過11億[1]。中國互聯網絡中心在2014年7月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4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2億[2]。而大學生群體手機擁有率幾乎達到100%,有的學生甚至擁有幾個手機。並且大學生是手機新功能助推者,智能手機各種功能在大學生手裏應用得淋漓盡致。大學生是社會特殊群體,他們朝氣蓬勃、充滿活力、適應能力強、追求時尚,但是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延期滿足能力往往是欠缺的,所以對手機的種種新鮮功能往往把持不住、深陷其中而影響正常學習生活。
1.手機依賴現狀
1.1手機依賴概念
Brod(1984)認為“手機依賴”是一種技術壓力,包括兩個因素:對手機的過度使用及在公共場合不顧他人感受肆意使用手機。
Toda等人(2009)應用行為依賴和軀體依賴的相關理論,把手機依賴定義為過度和間歇性地渴望使用移動電話。
國內學者關於手機依賴定義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認為手機依賴是一種過度使用行為,並且這種過度行為對身心健康和生活學習產生多種負麵影響。第二,認為手機依賴是一種成癮行為,成癮行為是一種額外的超乎尋常的嗜好和習慣性,這種嗜好和習慣性是通過刺激中樞神經造成興奮或愉快感形成的。
綜合上述,我們定義手機依賴為過度、不加節製使用手機,而造成生理、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受損的不良行為。
1.2手機依賴表現
大學生已經是手機不離手的人群,研究顯示大學生群體中15%~30%的患有手機依賴症,該比率遠高於網絡成癮。大學生使用手機除了通訊以外,基本用來玩遊戲、上網聊天、刷微博、查找資料,大學校園裏隨處可見大學生玩手機,走路時在玩手機、上課時在玩手機、吃飯時在玩手機、睡覺前也在玩手機,可以認為有學生的地方就有人在玩手機。英國一項調查顯示,60%的年輕人和37%的成年人形容自己對手機“高度上癮”,其中六成多的智能手機用戶睡覺也拿著自己的手機,三成用戶在移動中不斷查看手機。美國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平均每位智能手機用戶每天查看手機34次,嚴重者達到10分鍾一次。我國來自蘭州、杭州等市的調查顯示,中國高校大學生中手機依賴現象較為嚴重,結果表明:突然忘帶手機時,40%的大學生感覺很不舒服;37%的大學生覺得無法忍受,一定要取回手機;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表示如果長時間收不到短信,感覺很不自在,甚至把別人短信鈴聲誤認為自己的手機鈴聲[5]-[6]。總之,手機依賴已經普遍存在於人們生活中,並且對人們身心健康、人際交往及生活學習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1.3手機依賴影響
手機在給大學生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對其身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過度使用手機一方麵會導致頸部、肩部、背部、聽力及視覺等身體問題[7],另一方麵手機依賴會導致社會功能的損失,如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因手機依賴逃避學習或者學習效率降低,並且伴有焦躁不安、情緒低落、抑鬱寡歡、失眠等症狀[8]。黃海(2013)等人通過問卷調查方式應用多元回歸統計方法研究發現手機依賴大學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說明心理健康問題容易導致個體手機依賴,而手機依賴會進一步強化個體心理健康問題[9]。薑永誌和白曉麗應用問卷調查方法研究發現:手機依賴與孤獨感存在顯著正相關,手機依賴可以通過網絡社會支持影響孤獨感,即說明手機依賴個體可能導致其產生孤獨感,以及通過網絡社會支持使其在現實中處於孤獨狀態[10]。宗一楠和徐英通過問卷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手機依賴傾向是人際關係總體及各個維度的危險因素,其中對待人接物方麵的影響最大,其次是交際與交友方麵、與人交談方麵、與異性交往方麵[11]。許國成等人研究發現大學生手機依賴與課堂學習效率存在顯著負相關,且與課堂學習效率的不同維度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這說明手機依賴嚴重影響學生課堂學習效率[12]。總而言之,手機依賴對個體生理、心理健康、社會功能、學習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