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功地轉化“學困生”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胡海剛
摘 要: 在教育工作中,由於個體差異,很難避免出現一些學困生,學困生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難點,隻要我們堅信學困生是能夠轉化的,深入研究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探究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用愛心關注,用智慧啟迪,用尊重激勵,用科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力爭使每個學困生都得到最大發展。
關鍵詞: 學困生 成因 轉化策略
學困生,顧名思義,是學習困難學生的簡稱,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於非智力因素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他們基礎比較差,失去了學習信心,對學習沒有興趣,在行為習慣和學習方法方麵有明顯缺陷。學困生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難點,老師們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往往簡單地強調要愛學生,認為愛就能夠解決一切。愛是教育的靈魂,但愛不是萬能的,不適當的愛不但救治不了學困生,還可能會加重學生的“病情”,扭曲學生心靈。教育是藝術,但同時是科學,解決學困生問題,我們在愛的基礎上還要具有科學精神,要學會科學地關愛學困生。正如一句名言所說:“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也必定打開了另一扇窗。”在具體工作實踐中,我們不僅要積極尋求學生關“門”的原因,更要幫助學生找到並穿過那扇“窗”,給學生尋找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一、學困生的成因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生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成為學困生也有一個過程。要幫助那些學習困難的孩子,首先要了解他們是怎樣成為學困生的。經過十幾年的教育教學,我把學困生的成因歸納為以下幾方麵。
1.家庭原因
溺愛:現在家庭中孩子越來越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大人圍著一兩個孩子轉,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或主角。這種社會現實造成了家長對孩子溺愛有加,百依百順,形成了孩子怕苦、怕累、怕難、貪玩、依賴性強、驕橫、任性、唯我獨尊的性格。
2.自身原因
適應性差:學生在升入中學後,學習環境和內容都是嶄新而陌生的,麵對突然增加的眾多學科束手無策,誰能很快適應,誰就學得輕鬆,反之就形成學困生。
行為習慣差:通過調查了解,多數學困生過多地依賴他人,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與獨立的學習習慣。
智力欠缺:有部分學生智力發展低於同齡其他學生的平均水平,他們記憶困難,理解緩慢,對於知識不能變通;他們願學、樂學,但結果往往是在學習上花的時間比其他學生多,而成績卻遠遠不如他們,在學習上處於持續困難狀態,久而久之成為學困生。
3.學校原因
部分教師的教育理念不夠新,與素質教育的實施相悖;教學中采取“填鴨式”、“管束式”、“保姆式”等落後的教學方法,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主動性全無;有的老師對於犯錯誤的學生嚴厲訓斥和指責,甚至有體罰和變相體罰的現象發生;有的老師對學生表揚得不合理,批評得沒理由;有的老師對全體學生不能一視同仁,等等。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師生關係的不融洽和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久而久之出現學困生。